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旋转推铅球技术对力量的要求相对小于背向滑步推铅球,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可弥补我国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旋转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中民 《中华武术》2023,(12):55-56
目前在国际大赛掷铅球项目竞赛中,取得优异竞技成绩的部分运动员采取了旋转推铅球技术,这种技术屡创佳绩,成为近年来铅球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研究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特点,结合我国运动员实际,为我国运动员采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训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推铅球技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铅球运动成绩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推铅球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人。但是,以前那些传统的技术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停留在一些人的脑海里,阻碍着我国铅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与提高。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推铅球技术特点是滑步距离短、投掷器械重,要推得远非需大的力量不可,铅球成绩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那些身体重量大、绝对力量好的运动员从事铅球运动最有发展,而且肯定能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亚洲人由于体型相对瘦小,推铅球不可能达到世界水平。然而,我国推铅球运动的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女子铅球运…  相似文献   

4.
旋转推铅球技术近年来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优秀选手所采用,但我国采用者寥寥无几。比较而言,旋转推铅球技术是不同身材运动员都可能用来取得高水平成绩的技术,可以弥补我国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力量等方面的不足。为帮助国内教练员获得有关选材、专门训练和技术教法方面的知识、经验,特请北京体育大学的张英波博士翻译此文并连载,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5.
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均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力量素质作为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技术的掌握,同时它是青少年运动员掌握先进技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练习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散打运动训练的特点,提出不同类型力量训练的方法,为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专项力量是赛艇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因素,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必须遵循身体发育的规律,科学地进行专项力量的发展。通过阐述青少年赛艇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对当前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速度和灵敏素质是当今世界优秀冰球运动员必备的重要运动素质。运动员若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应该加强速度和灵敏素质的训练,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速度和灵敏素质。第一,加强相对力量的训练。所说相对力量是指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最大力量。这对经常要突然加速的冰球运动项目来说,至关重要。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制定力量训  相似文献   

8.
髋部协调、灵敏、柔韧、动作速度和力量素质对背向滑步推铅球各个技术环节,关系密不可分。实践结果证明,利用髋部能力可以大幅提高推铅球成绩,优秀运动员挖掘髋部潜在能力是提高推铅球成绩的源泉。建议运动员在推铅球训练中,将技术训练与髋部能力训练揉在一起,逐步提高推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9.
刘佳慧 《拳击与格斗》2023,(10):109-111
在田径类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十分重要,是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目前,业界对高年级小学生中长跑训练中耐力素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心肺功能、呼吸系统也与成年运动员之间存在差距。为了提高小学生中长跑成绩,本研究从循环训练法的概念出发,探讨该训练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长跑力量耐力发展情况的关系,为体育教师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选择训练方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400米跑属于短跑项目,它对运动员在速度、力量、专项耐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很高的身体训练水平。但是,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必须和良好的400米跑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运动员才能取得很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1.
通过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铅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旋转式推铅球更加符合中国铅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并将可能成为中国铅球成绩上升的突破点,为教练员、运动员在铅球训练中应用此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13.
运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像和三维录像测量分析系统对我国10 名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完整推铅球各阶段中,正确的身体左侧技术,可使运动员利用身体重心减小蹬地角、腾起角和低、平、快的滑步,可以建立起稳固的、强有力的左侧支撑,提高蹬伸用力效果,利于向前转动髋部,动员更多肌群参加最后用力工作,及加长最后推球工作距离,提高出手初速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铅球     
《中华武术》2014,(12):64-64
技术目前,两种技术处于并驾齐驱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滑步推铅球技术仍被许多运动员采用。在理论上,旋转推铅球可以取得比滑步推铅球更远的投掷距离。  相似文献   

15.
运用高速摄影等方法对女子大学生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女子大学生铅球运动员左侧支撑和蹬伸用力效果较好 ,为动量传递奠定基础 ;“鞭打”技术中用力顺序存在不足 ,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验等研究方法,在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获得了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的12项指标,建立了对训练过程起调控作用的“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主要模块有“指标评价”、“指标修正”、“一般模式”,可以帮助教练员分析运动员的训练状况,以便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全年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7.
力量素质是铅球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务必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专项力量素质,依据国外多年的成功经验以及少年的生理特点、训练规律等,对少年发展力量素质和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比例进行划分和安排。为我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在少年时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影像分析等方法对2名男子铅球优秀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右髋合速度总体趋势上升,达到峰值速度后迅速下降,肩、髋轴的转动幅度在此阶段要远远大于过渡阶段,同时.肩、髋轴的转动速度都迅速增加,肩轴转动速度明显大于髋轴的转动速度,但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躯干动作是一种在前振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右肩的合速度在t1~t2阶段呈下降趋势;人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在过渡阶段受OY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而受OZ方向的速度影响不大;至最后用力阶段,OY方向身体重心速度迅速下降,OZ方向的身体重心速度急剧上升,而OX方向的人体重心速度对人体重心合速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推铅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推铅球项目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简要的回顾,介绍了目前推铅球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总结了世界高水平铅球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揭示了推铅球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critical parameters for elite performance could be identified among a population of female shot putters. The performance of seven of the top women shot putters competing at the 2002 USA National Championships was examined. Video data were captured using two Panasonic 60 Hz cameras and the best throws of each athlete were digitized and analyzed using a Peak Motus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analysis system. Thirty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effect on the distance of the throw.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easured dista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lease speed (r = 0.97, p < 0.0003) and shoulder-hip separation (r = 0.72, p < 0.06)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lease angle (r = -0.74, p < 0.056), rear knee angle at rear foot touchdown (r = -0.93, p < 0.003) and rear knee angle at release (r = -0.76, p < 0.047). Greater knee flexion angle at both rear foot touch down and release along with a neutral shoulder-hip angle at releas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ost critical parameters for success among this sample of elite women shot putters. The unique observation about the knee positions at specific events should assist in new training and coaching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