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治理大背景下,打击网络诽谤成为重要一环。自2013年“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行至今已经10年,取得明显成效。本文选择10年来的刑事诽谤案件裁判文书进行内容分析,呈现与回应了诽谤治罪在主客观行为与情节的入罪要件中的诸多争议问题。经编码,本文发现网络传播材料的可固定和量化入刑标准大大降低了诉讼门槛,大量口角纠纷进入司法程序,而以基层官员为主要原告或被害人的“谤官案”,以及以“滥用职权”为主要诽谤内容的案件获得了更高的法院有罪判决支持。以权利平衡与平等保护为视角,本文提出此结果呈现出当前诽谤治罪的司法实践宜采取更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李洋 《新闻大学》2021,(2):42-54
蓬勃发展的自媒体现象不仅模糊了职业传播者与业余传播者之间的界限,而且引发了众多网络诽谤侵权纠纷.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诽谤法中的传播注意义务标准面临着一系列适用局限性,亟待重构.由于涉案自媒体之间往往差别巨大,它们的过错认定不宜完全诉诸个案判断,其传播注意义务标准也不可"一刀切",而是应在利益平衡原则下进行类型...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传播引发的民事侵权行为,常见的有诽谤、侮辱、传播隐私等.新闻媒体在刊发广告、销售产品(如报纸)等与新闻传播没有直接联系的侵权,一般不认为是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4.
2014年4月17日,网络红人“秦火火”因诽谤、寻衅滋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是自201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和“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网络谣言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款的法律精神,通过对数起网络名誉权纠纷的剖析,参照新浪和天涯的版主手册的具体管理规则,试图说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区别对待涉及网络名誉权纠纷的侮辱与诽谤言论,为侮辱和诽谤设定不同的处理程序。本文重点论述了对于可能涉及诽谤的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尽到“合理注意”的责任,并就处理程序提出了建议:对于涉及诽谤的内容,版主或管理员可以将言论的态度、措辞,叙述是否理性作为筛选的第一层标准;若内容涉及侵权,只有在接到相关权利人的通知之后,版主或管理员才需要对相关的侵权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网络媒介伤害包括网络诽谤、欺诈、恐吓、骚扰、语言暴力、传播恶意谣言,以及利用恶搞、人肉搜索、黑客技术等手段,披露他人隐私等扰乱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势必对民众信息传播造成影响。新媒体的标志是传输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使得传统形式的诽谤行为借助新媒体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变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产生诽谤罪新的犯罪形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诽谤,网络社会及现实社会的毒瘤。对网络谣言及诽谤的防范与治理,是互联网行业一直进行的工作,作为襄阳主流网络媒体的汉江网,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制度上防范网络谣言的发布与传播扩散汉江网就自采稿来说,实行三审发稿制。记者一审,编辑二审,值班总编三审。无论图文,皆是在审查过后确定无误,尤其在导向上与事实上无误后,方才发布。  相似文献   

9.
媒介特许权与真实、公正评论并称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三大保障",主要指报道官方的、公共团体的或其他公共会议提供的材料,不承担诽谤责任,这给新闻媒介对新闻真实性的核实留出一个空间。健全媒介特许权制度对于保护媒介及其记者、促进新闻业的正常运营和信息传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出现以后,原本的制定法已经不能够完全涵盖诸如网络中的信息公开和诽谤等行为,于是德国在1997年7月颁布了全面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的法律——《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  相似文献   

11.
2013年英国颁布的新诽谤法,是在国内国际双层压力之下改革的结果。此次诽谤法改革主要是扩大被告的抗辩范围,从而加强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英国诽谤法与时俱进的改革,对于我国诽谤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司法解释,规范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解释共十个条文,9月10日开始正式实施。自此,中国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作为公共突发事件最快的传播者,新媒体在传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约束和管理,才能既可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又能杜绝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内容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诽谤立法上,欧盟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诽谤法》;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通过一般性法律(例如《刑法》)来规制诽谤行为。然而,英国《诽谤法》并不仅指成文法,还包括大量普通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网络越来越成为公民维权的工具.一段时期以来,王帅帖案、公安局长拐卖民女案、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案,一系列借助网络维护公民权益的事件,显示了网络这一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威力.在网络维权事件传播中,真实与虚假信息并存,维权与诽谤难辨,因而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一、对跨境信息传播封堵不如疏导 天.中国已置身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中。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包括卫星、电缆、电视、纤维光波通信技术的风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传播的信息文化,既有恶意的诽谤,又有人类文明共享的东西,要因势利导,不能因噎废食。变“堵”为“疏”,建设开放的舆论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免疫力,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的竞争力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王新 《新闻前哨》2007,(1):33-34
虚假新闻和黄色新闻、诽谤新闻,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三害”。不容避讳的是,在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三害”也是屡屡重演。媒体是公众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传播来源。新闻界的责任意识和自律,已经到了非强化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美国《匹兹堡邮报》由于被指控“诽谤”,不得不拿出280万美元打官司,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不久前,美国反诽谤经济制裁中心,对《匹兹堡邮报》(以下简称《邮报》)作出的诽谤的裁决,是迄今美国制裁报纸诽谤的最大的案子。据该中心的裁决,《邮报》得拿出21万美金的损害赔偿费,还得掏10倍于此(200万美金)的惩罚性补偿费,另加56万多美金  相似文献   

18.
刘凤敏 《新闻世界》2014,(8):304-305
诽谤和言论自由历来相伴随,从不孤立存在。本文拟分析"威尔克斯事件"对英国煽动诽谤法的影响,从而为言论自由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面对这股“告记者热”,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因为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还存在不同认识。为此,特提出一些看法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后,关于网络诽谤的定罪标准与量刑成为网民和学术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保护公民表达权的视角讨论网络诽谤的定性与定罪、防范与控制,并探讨网络环境下名誉权与表达权的冲突与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