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载,稀世珍宝明代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看到这则消息,很是欣喜,因为这核舟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的晚年力作。特别是因为著名学者魏学氵伊文章《核舟记》的出名,更使之身价倍增。直到现在,不少人一提起《核舟记》,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几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区区一个小桃核,细致入微地雕刻了精妙绝伦的小舟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它,倒不仅仅是因为其雕功细腻精到,更主要…  相似文献   

2.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生动地描述了由明代艺人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核舟。该核舟构思巧妙,雕技精湛,雕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所刻人物各具情态,十分传神,堪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4.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5.
魏新磊 《当代学生》2016,(Z1):28-29
《核舟记》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几经改编,但这篇课文一直留存其中。经过几十年的多方解读,该文的资源似乎已经被挖掘殆尽。但经典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经典文章常读常新。《核舟记》虽然短小,但可挖的资源至少还有两点:一、说明顺序不少老师在讲解《核舟记》时,把该文当成一篇说明文。这没问题。但作为说明文,该文的说明顺序就不能被忽略。因为核舟上王叔远雕刻的内容丰富,没有适当的说明顺序,文章就  相似文献   

6.
一枚小小的果核,常人看来平常,但到了苏州雕刻艺术家的手里,却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在古文的《核舟记》中有过精彩描绘,而这并非夸张。《核舟记》记载的是苏州明代常熟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揣摩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构思的一幅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场景,在一枚窄长的桃核上,雕刻了一件绝世珍品——核舟。舟长约8分,高约3分,橹、舵、桅、篙、篷、楫、栏都清晰可见。船篷  相似文献   

7.
陈琪  贾健国 《大学生》2020,(5):64-64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尝贻余一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里精于核雕的"奇巧人"令人印象深刻,而浙江大学也有这样一位奇巧人,能在方寸大的果核上雕刻百物,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是一篇以善于描写具体物象著名的文章,选自清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作者魏学洢,文章极其细致地勾画出雕塑艺术品核舟的船体结构,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神态,洞幽察微,艺术地再现了核舟“大苏泛赤壁”的全部情景,在记叙和描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很大兴趣。“奇巧人”王叔远在一片“修狭”的桃核上,运奇奋巧;剖析毫厘,雕刻成一幅充  相似文献   

9.
《礼记》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谚:“玉不琢,不成器。”此语常被引用来说明人不受教育就难以成才的道理。明人魏学洢在他的《核舟记》一文中推出了一则成功者的范例涑晒Φ牡览?很值得我们这些“琢人”者们借鉴。《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每读此文,我总要被“奇巧人”王叔远在木雕技艺方面的精湛绝伦深深折服。王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方寸之木见世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但我更为叹服的是王叔远在选材、构思方面的独到眼光和匠心独具。这一点,尽管作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但只需对文…  相似文献   

10.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11.
《核舟记》中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字都是在径寸之木上完成的,王叔远的雕刻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也一定会发现,可是仅仅于此吗?那是不是单单用一个“奇”字就可概括了呢?私下觉得,核舟雕刻内容之多、技巧之高仍然是非常表层的东西,带领孩子去赏析核舟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进而带着孩子去初步感受我们古代民间的微雕艺术,才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或者也是魏学咿写作此文的目的吧。核舟记,不仅仅是记核舟,更是借核舟来记微雕艺术。  相似文献   

12.
明末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为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古文篇目,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详尽地描摹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精品,雕刻名家王叔远成熟期的微雕作品之核舟。通过魏学洢的笔端,我们了解到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家竟然刻出了器物若干、文字34个,还有5个形态各异的人物,这些人、物被合理地安排分布在一艘游船上。  相似文献   

13.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4.
核舟之谜已解江苏江都一中卞幼平《核舟记》所述核舟是明代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他的又一力作“苏东坡夜游赤壁”也在前年即已在浙江宁波被发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专家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艺...  相似文献   

15.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16.
这堂课的磨砺与呈现,是我对《核舟记》的致敬,亦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次觅途. 一、人逢知己,奇巧辉映——我眼中的《核舟记》 言及《核舟记》,便不能忽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上演于初高中课堂的教学情景:一者,为了品味活灵活现的核舟人物,教师安排学生登台再现核舟内人物的行为活动,从所坐位置、动作神态,乃至言语内容等方面,细读文本,并给学生创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情境其乐融融;二者,高中教学《赤壁赋》,谈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对于“客”之谜,许多学生会以《核舟记》为证,自信作答曰:“客,鲁直、佛印也.”  相似文献   

17.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生动介绍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的说明文,但又何尝不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珍品呢?在我们惊叹于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核舟记》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忠实而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18.
《核舟记》中明人王叔远在核舟上刻有一副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联语富于诗情画意。这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真实写照,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非常切合。上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语见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作者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即公元一○八二年十月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文中写道:“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相似文献   

19.
统编教材《核舟记》中关于“黍”字的解释,是不太确切的。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成黄米是无可争义的,可是在《核舟记》中再当黄米解,就似乎欠妥了,如果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上下,可真是“一叶扁舟”了,扁得不成比例,扁得不象舟样.在文章开头魏学洢就提到王叔远的雕刻特点之一就是“因势象形”.以“狭长”的桃核来“象”小舟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文》2003,(12):25-25
本文具有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