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五禽戏新功法的编创及实验效果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传统五禽戏的主要特点,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编创了一套五禽戏新功法。实验结果表明,五禽戏新功法不仅符合传统气功“三调”的原则以及现代人体运动学的规律,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中老年锻炼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和掌握五禽戏新功法对中老年人锻炼后的心理学效应,通过前后测实验设计,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对五禽戏新功法的健身功效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短期五禽戏练习后所有被试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上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被试在前后测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短期五禽戏练习对被试的生理、社会(子量表)无显著影响,但对心理(子量表)影响显著,未发现五禽戏对改善中老年人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显著作用.得到以下结论:短期五禽戏新功法练习反映在量表总分上有显著功效,五禽戏练习在心理子量表上的效果显著.进而推论:五禽戏新功法所表现出的健身功效,可能是先通过心理这个中介变量,进而再影响生理功能的.  相似文献   

3.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缩影。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健身气功·五禽戏在图腾、审美、功效等方面的多元性进行探索。结论是:熊经鸟伸、导引图、华佗五禽戏、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创编奠定了多层基础;健身气功.五禽戏中映射出虎、鹿、熊、猿、鸟的多样性图腾;展现出其动态美、意境美、和谐美等多重审美意向;有养、养性、养身、养心、养气等多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五禽戏对大学生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五禽戏锻炼,对照组进行心理治疗。两组均进行3个月的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都有效果,但在失眠下降程度上,实验组效果更好于对照组。结论:五禽戏锻炼相对于心理治疗对大学生失眠患者治疗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5.
"五禽戏"以简易的功法、明显的健身养生效果,历代相传,长盛不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一种趋势。文章就"五禽戏"健身养生思想、对人体不同系统的影响与心理健康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白木 《精武》2003,(2):44-45
一、五禽戏的来历五禽戏是我国古代养生之法,创始者足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养生之法,其中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这套体操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人创编的医疗体操要早千多年。  相似文献   

7.
吕正娴 《武当》2024,(1):76-78
五禽戏既是强身健体的动作,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五禽戏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健康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广大师生拥有更为健壮的体魄,还能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为了有效地开展五禽戏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本文首先分析了五禽戏的调控原理以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之后提出了四条具体的策略,分别是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组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反馈、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这些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教育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高五禽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出四套健身气功的推广、开展、普及工作。现在健身气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文章从理论源流、健身效果、机理探讨、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更好地发展健身气功·五禽戏,从而促进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气功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综述法等科研方法,对“五禽戏”的现代价值功能从它的起源、特点、与现代价值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将其运用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论证了“五禽戏”在文明病盛行的今天,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丰富了“五禽戏”的现代价值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志雷 《体育文化导刊》2012,(12):126-128,13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五禽戏中五种动物崇拜,梳理五禽戏形成演变的历史渊源和脉络。五禽戏中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崇拜源起于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五种动物本身具有健康长寿的共同特点,其体育养生特征促进了动物崇拜的形成和延续。五种动物崇拜是五禽戏形成的文化基因,同时赋予了五禽戏生命与健康的特殊涵义。五禽戏在西汉至清代时期风格特点几乎一脉相承,民国至今演变较多,发展出了许多流派。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测查315名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女教师、已婚、教龄长的教师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运动量在正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说明在体育锻炼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运动量与锻炼持续时间在生活满意感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且不存在交互效应,说明仅仅通过体育锻炼较难对其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交叉滞后组设计探讨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三者间的因果关联,以及性别、学段在三者中的调节效应。采用学校自然环境量表、锻炼氛围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09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纵向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优于女性),并且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以及体育锻炼的学段差异也显著(初中生各指标高于高中生);学校自然环境能单向预测体育锻炼和人际环境,体育锻炼能单向预测学校人际环境,即在学校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的影响链上,青少年体育锻炼具备中介作用且该效应存在学段差异。研究表明: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学校自然环境能通过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而间接提升人际环境,且该路径对初中生影响功效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氧健身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OL-90)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大学12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结果进行有氧健身操训练的大学生的自评量表数据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大学生。结论:有氧健身操干预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量,并对运动处方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及阳向项目数、总分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2)运动处方锻炼的新生代农民工与非锻炼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运动处方锻炼是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且运动处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健美操和太极拳作为不同锻炼方式,对湘西吉首大学部分大学生就不同锻炼方式对心境的不同影响进行了15周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5周健美操锻炼和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心境及各维度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心境的影响效应不如太极拳效果好,不同锻炼方式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的心境产生不同的效益,均可促进心境不同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对7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分层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友谊质量在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友谊质量对体育锻炼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友谊质量和任务目标定向之间对体育锻炼参与的预测不存在交互效应。结论:各科目教师和家长不应忽视对学生和子女的同伴友谊质量的培养,自我目标定向者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应尽量选择和自己友谊质量较高的同伴一起锻炼。  相似文献   

18.
One aspect of construct validi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a rating scale are invariant across the groups being compared. An increasingly used method for assessing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items of a scale is the framework of 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DIF).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DIF as a validation tool for scales us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and illustrate the use of the cumulative common log-odds ratio for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DIF with data from the Exercise Imagery Inventory (EII; Giacobbi, Hausenblas, & Penfield, 2005).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上海市171名智障成年人进行1年的特奥运动训练,并运用《智障成年人运动效能评价量表》进行测试和对比。结果显示:参与特奥运动后,智障成年人在基本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和适应行为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步。认为:参与特奥运动是智障成年人改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身体锻炼、身体自尊与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采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女大学生进食症状检测表-17对460名女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体重正常组较偏瘦组有更强烈的进食障碍倾向;锻炼量、身体自尊与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各因子相关显著;锻炼量是预测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的重要指标,它可直接对进食障碍倾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