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听课是帮助授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提升听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过程。它既非“走过场”式的表演,也非“走马观花”式的应付;既非“路人式”的凑热闹,也非“敌人式”的突然袭击。听课实质上是一种共同教学的过程,即授课教师主导教学,听课教师协助教学,并分层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听课让每一位听课教师充分融入课堂,承担一份使命,集中表现在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课前划分任务、课堂紧密协作以及课后深度交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正因为熟悉就容易对某些教学现象熟视无睹,就缺乏对课堂的用心体察。许多教师经常听课,但却获益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内涵,采用“拿来主义”,就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自己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正因为熟悉就容易对某些教学现象熟视无睹,就缺乏对课堂的用心体察。许多教师经常听课,但却获益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内涵,采用“拿来主义”,就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自己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个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的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校根据阳光课堂的教学目标与理念,开展了多项课堂观察专题研究,初见成效,现以“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为例,谈谈我们课堂观察研究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大体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个环节:观前预备会议(确定观察目的与观察点、制作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记录、观后分析报告(包括召开分析报告会、撰写观察报告),简言之,就是课堂观察研究“三五”模式。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时至今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一堂数学实验课,谈谈从课前到课堂再到课后,如何设计、实施“学习任务单”,并说说设计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一次完整的有效的听课和评课的流程应该包括四个环节:听课前交流、了解;课堂内观察、记录;听课后交流、改进;改进后二次上课、再次听课、评课。本文试图以一堂英语口语课为例,探讨一下有效的听课和评课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一节小学高年级英语绘本教学课例出发,将智慧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与“产出导向法”(POA)倡导的“驱动”“促成”“评价”的三个教学流程有机融合,尝试构建以输出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培育其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效产出。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听课、评课活动是教师进行思想碰撞、智慧交锋的重要阵地。但是.作为参与听课学习研讨的老师.怎样评价课堂中教者教学的优劣?怎样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如何合理地进行评课’很多一线老师很茫然。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用“智慧”的眼睛去看课堂.努力做好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9.
课堂听课是坚持三级评教,强化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环节。文章分析了课堂听课与教学督导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听课的内容,听课者应遵守的听课规则、态度,课后如何评价以及如何与授课者交流听课的信息,为进一步做好课堂听课和教学督导工作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听课是一个学校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它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不少学校还明文规定了教师每个学期听课的指标和任务。不过,听课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而只有认真“研”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听而不“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节数,而教学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听课要收到实效,需要做到“三研”,即课前“研究”,课中“研思”,课后“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