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为例,遗递过对网络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与思考,总结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的长期发展模式、以学区资源建设整合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开放发展模式、以自主研修为主的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模式。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发挥各模式的优势,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面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亦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保障。广州在总结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由网络学习社区、研修社区、生活社区共同组成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并从资源建设模式、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以推动和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乌鲁木齐市第22小学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全面协作,开展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式"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六段互动"研修模式及其理论体系。在立足校本的研修实践中,有效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春风化雨行动"历史教师培训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研修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培训实践中,兼顾校本研修和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设置理论学习阶段的培训课程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一步;行动研究阶段,高效落实校本研修的组织和实施,需做到以反思性教学实践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修,注意研修成果的随时总结和提炼。另外培训还重视对学员校本研修动力的激发和保持,强调行动研究中参训教师的嵌入式学习行为,重视对学员校本研修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辉 《教育探索》2006,(8):113-114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从校本教师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大方面入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模式相结合,构建了"网络+校本"研修模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远程建立连接,突破专家型教师、特级教师难以进行实地指导的难点,让开展校本研修的教师能在任何地点得到专业指导和培训.该模式将参研人员分为区域间研修小组和校内研修小组两个小组,预设专家型教师、各校参研教师代表和各校教师三类参研人员,将网络研修与校内研修结合,形成良性的交互和循环.同时,文章分析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淑苹  门海龙 《教师》2013,(17):43-45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等学习理念的发展。同样,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网络学习与研修也逐步融入到教师培训当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的途径之一。本文着眼于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网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提倡“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培训问题。目前,许多培训只注重形式,不关注培训的实质,让老师对培训产生了倦怠心理,培训效率低下。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探讨了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模式对不同老师的影响,以及给老师们带来的好处。并以此阐明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它让参培教师行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上。  相似文献   

9.
黑河市实验小学校本研修工作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以省级课题…专题引领交流反思’校本培训模式的实验研究”为牵动,有效地开发教师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校本研修——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学校为创建一支业务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浓郁、整体结构合理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努力为教师创设宽松、支持性成长环境,开发每位教师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本文提出要构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模式,形成城乡一体、“捆绑”发展、过程管理“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工作新机制;遵循资源整合、本土化、全员参与的培训工作策略,建立以校长(园长)高级研修、送教送培、学科工作坊为重点的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新模式,以此促进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农村薄弱环节教育的有效力量,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但由于家庭、学校、自身的多重阻碍,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困境重重,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资源稀缺,专业发展途径有限;培训低效,培训内容学用脱节等方面。通过建立校本研训制度、搭建区域内研修共同体,建立网络化的培训平台等措施推动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面前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理论先行”和“技术先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为探索一条“知行合一”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典型平台,提出了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专家引领为顶层设计,技术、资源和管理作为底层支撑的网络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环境,将教师培训、日常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实现教研训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师培养及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研修与教师继续教育脱离的模式将专业教育能力层面的培养与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分割开来,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研修机构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教育职能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学历提升培训为主,转变为新时期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那么,面对教育需求更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教育研修机构的价  相似文献   

14.
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以校园博客为载体,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坚持“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三个基本点,借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协进”三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的研究之中,改变了教师培训的他律模式.采用博客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校本研修的崭新途径.是学习管理的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15.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组织和专业引领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比,校本研修的研究味更强,教师的研究者地位也更突出,强调教师将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向研究者转变。  相似文献   

16.
教师交流制度改变了教师流动"单向上位流动"趋势,促进了"下位交流"。教师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师下位交流质量和效果的内生动力,可以通过共性问题培训和情境问题研修的教师培训来促进下位交流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SNS社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全球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素质的提升及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催生了新的教师发展理念及研修模式,同时也对如何提升教师研修的效率及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UCenter开源软件为例,通过分析现有网络环境下教师研修平台的不足之处,结合SNS社区(以学习者共同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在教师研修中的特色应用,探讨了以UCenter为例的SNS式教师研修平台在当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模式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远程研修是基于现代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它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通过多边互动和经验分享,促进了教师实践性专业知识的显性化;突出教师主体和保证教师的话语权,使教师专业发展由被动走向自觉。提高远程研修实效性的途径主要有:加强管理,转变观念,提供良好的研修环境;严格选拔指导教师,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指导水平;加强对参训学员教育叙事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现代信息素养;重视研修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强化远程研修后的实践考核。  相似文献   

19.
远程培训对教师的成才有全面的促进作用,能够转变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弊端,提供网络化的全新培训模式。但在远程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专业研修局限性、成才督促制度化、培训内容阶段性等问题。我们要坚持构建学用结合博客群落的培训格局,构建流程多元化的集体专业培训,构建无限延伸的专业发展评价网络。努力促进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师成才通道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速  王宇 《辽宁教育》2009,(1):21-23
“十五”期间我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主要采用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的形式。为了实施新课程的需要。集中培训的任务多数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由高等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研修等活动。集中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诸如怎样将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有效转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