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儒、道、释三家所述的幸福观中存在着合理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通过将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比较,不仅能够克服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局限性,更能够为马克思幸福观理论的形成提供理论阵地。将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儒家、道家、佛家的幸福观相比较,可以看到马克思幸福观是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幸福观着重关心人民的疾苦,追求全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幸福观的思考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内容上更为系统科学,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幸福观、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幸福观.它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奋斗、朝哪奋斗以及如何奋斗的问题,是新时代最有温度、最具感染力的动员之声.  相似文献   

4.
劳动范畴作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其贯穿于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枢纽([1]),在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术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视程度都颇高,因此科学掌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1]),在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术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视程度都颇高,因此科学掌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2])。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内涵、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以及属性和外延的拓展上应更加清晰,并且要着重从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出发兼顾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领域对现代人工智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劳动范畴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而且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阐明了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体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上分歧较大,形成了十种不同的观点。重新深入研究这一基本问题,提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是一个二重含义的范畴:一方面是指物质生产方式,即劳动的技术条件、劳动过程的社会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是人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获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的当前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正是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的体现。因此,对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的梳理及对其内容的再认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实现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幸福观在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运动为实现方式等方面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幸福观,这凸显了马克思幸福观的阶级性、革命性与世界历史性等特征。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呈现这一独特特征的马克思幸福观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感,为我们追求幸福、实现幸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幸福观教育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对幸福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对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对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幸福观教育意义的论证和价值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探讨,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幸福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脱离实践的弊端。因此,幸福观教育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内涵,构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并拓宽研究对象的涵盖范围。  相似文献   

9.
劳动幸福观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劳动与幸福关系这一问题的独特认识和思考.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诠释了人类文明社会生产的本质.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问题,做好对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进一步解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时代影响力,同时,也是解决信息化时代下工人阶级部分社会矛盾问题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幸福观是“人的主体论”视域下的人民幸福观,是“人的本质论”视域下的实践幸福观,是“人的发展论”视域下的整体幸福观。其生成发展具有对中国传统幸福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幸福观继承创新的历史逻辑,对马克思斗争幸福观和唯物史观汲取借鉴的理论逻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积极呼应的现实逻辑等多重维度,旨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现实幸福提供行动指南,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幸福与痛苦是相反相成的,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体验痛苦,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又要批判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谈实践的幸福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下,有着非人境遇的劳动者没有幸福可言的事实,从劳动之维为人类在实践中获取幸福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劳动与幸福的内在联系,探求实现或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当代世界德育论坛的大成者,她的"幸福教育观"在当今人类社会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她的"幸福教育观"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为教育注入"关怀"的理念和行动指南。她的以"幸福"为角度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成为中小学德育新的关注方向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一种能力,体现在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方面。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幸福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以苦为乐地对待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德性,引导他们做善于交往的人,教给创造快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古希腊,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古奥林匹克运动的幸福观与古奥林匹克运动相伴而生,其“幸福要运动、运动即幸福”的主要观念,既推动了古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又为古希腊人的幸福观研究提供了详实、生动的素材。因此,研究古奥林匹克运动幸福观的源起与发展,既是认知古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新视角,又是系统探索奥林匹克幸福观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幸福理念,对于中国人幸福观点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干,道家、佛家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儒家的“德福一致”、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涅槊之乐”产生了和谐的碰撞与交融,为今天中国人的幸福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17.
幸福教育培养人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视角,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高校通过宏观认知教育、体验式活动、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等策略对大学生开展幸福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8.
马斯洛通过对需要层次的理解,完整、清晰地展示了他的幸福思想及其特质。其主张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幸福感的层次。低级层次需要的满足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一种幸福愉快的感觉,或者说需要的满足只能产生短暂的幸福。唯有追求高级需要以至于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我、成为他自己时,他才是最幸福的。文章结合马斯洛的幸福思想提出,现阶段建设幸福社会,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建设,应该注重法律建设、人文建设,帮助民众树立一种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幸福理念,使人们的行动遵循幸福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看法,它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幸福现受价值现影响,也是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幸福观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主流价值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信仰和教育会影响幸福现的结论.从重塑幸福观角度提出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提升媒体公信力、强化党政干部自身素质建设等一些关于构建主流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