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持有型”罪名的缘起探究此类罪名在中外刑法史上的发展变革,指出“持有型”罪名破坏了刑事理论的传统,违背基本的刑事政策,从而提出要逐步限制适用“持有型”罪名,在刑法之后的修订中不再增加“持有型”罪名并最终来消解“持有型”罪名,恪守刑法保障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姚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160-160,F003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单位应当是该罪的犯罪主体;侵占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其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产生在持有之前或持有之后。  相似文献   

3.
持有是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之外的第三种犯罪行为方式。由于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仅规定了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为共同犯罪,而对共同犯罪的行为方式未加以规定,从而给持有犯罪的共同犯罪之认定带来了诸多困难。加上持有犯罪本身所具有的对象特定性、行为非法性和表现状态性等特殊性的原因,司法实践中对共同持有犯罪的认定存在着严重分歧。选择以持有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作为研究对象,为认定持有犯罪的共同犯罪提供理论和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4.
运输毒品罪自设定以来就备受争议,主张保留该罪名与废除该罪名的学者均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运输毒品罪在立法基础、立法结构和刑罚设置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并且该罪名日益有取代非法持有毒品罪,成为毒品犯罪领域兜底性罪名的趋势,这些都有悖于我国所提倡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规范中罪名及其衍生的罪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选择性规范中涉及犯罪主体、主观要件、客观行为和犯罪对象等要件的选择,因情而异,或因罪名的选择而为一罪;或因罪名的并列而为数罪。本文立足于罪数之标准解构刑事规范,以求刑罚理性适用。  相似文献   

6.
持有型犯罪行为具有静态性特征,对其主观方面,刑法学界存有诸多争议。根据社会一般人通常应有的经验与常识,对特定物品或财产的持有当然应当出于故意,而且一般通过证明持有事实就可以证明持有故意。对于持有型犯罪来说,持有的核心意思是主体对特定物有意识的控制,而过失谈不上控制。加之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过失可以构成持有犯罪,因而过失不能构成该类犯罪的主观罪过。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刑法中不存在“不问主观过错”的犯罪,由此决定了持有型犯罪不能适用严格责任。  相似文献   

7.
持有是行为,不是状态,持有型犯罪惩罚的是持有行为而不是持有行为所造成的状态;持有是一种作为,不是不作为,更不是所谓独立行为方式,持有型犯罪是一种作为犯罪;持有作为人对物品事实上的控制、支配,要求认识蓟所持物品的性质和行为的违法性。  相似文献   

8.
侵占罪与盗窃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侵犯他人财物所有权的犯罪。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点。目前对侵占罪本质的理解,对“持有”的性质,对遗忘物的认定,对在特定场所犯罪的界定等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司法实务中认定具体罪名时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中学生犯罪的特点1.涉案罪名单一。中学生犯罪案件,从手段上主要以暴力、侵害性手段为主,从对象上看,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相对集中在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四类犯罪,没有高智商犯罪,没有复杂的犯罪手段和周密的安排,涉案学生均为男生,以初三级、高三级学生居多。2.侵财型犯罪十分突出。以盗窃和抢劫等侵财型犯罪为主,犯罪的目的是获取钱财,"两抢一盗"学生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3.暴力性犯罪倾向明显。抢劫、故意伤害、强奸均针对他人人身,使用暴力致人伤害。一些学生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年来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犯罪为分析对象,第一部分对电信诈骗隐蔽性、行为主体的集团化和专业化、行为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手段的科技性和及时性四个特点进行说明,由此说明电信诈骗犯罪的严重性以及对其查处的困难。第二部分则深入分析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犯罪手法,按照不同的类型予以分类,包括利益诱惑型诈骗手法、针对避害心理的诈骗手法、情义救助型诈骗手法以及其他类型的诈骗手法。第三部分先从我国现行有关电信诈骗犯罪的司法解释出发,对其解读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并由此提出对电信诈骗犯罪单独设立罪名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