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的定位特性中,人文性是其中最重要的.根据这一理念,那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在目前国内同类教材中是最好的.采用"因课施教"教法则能大大改善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状,能较好地增强大学语文课的接受效果,真正实现大学语文课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目的.为此,本文提出了教者应加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修为、擅长制作精良的多媒体PPT课件的"现代型因课施教"的观点,以促进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学因"才"施教有着强烈的时代适切性和紧迫性。文章首先辨析因"材"施教与因"才"施教,正本清源,还原孔子创立的因"才"施教教育思想。然后,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引出大学教育因"才"施教的必要性。最后,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因"才"施教。  相似文献   

3.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4.
谢国平 《教师》2010,(2):80-81
本文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提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关注并理解文本意蕴,学会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以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受众,开设于第一学期的全校性基础课程。个性化倾向与趋同性意识共存、自我认识不清晰与自我期望值过高共存是他们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过渡期的突出表现。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深挖问题根源,结合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为学生排忧解惑,切实贯彻因“才”施教教学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对象的现实需求,也是该课程应该而且能够完成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6.
朱瑛 《河北教育》2011,(10):10-12
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教师、专家认为,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有的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因此在不同级别的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上,就出现了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的现象。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讲?究竞应...  相似文献   

7.
这个话题很有些突兀,语文课学的不是语文,难道还能是数学物理吗?笔者最近给高三文科“尖子生”上语文课。课前作了认真准备。课上我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想学点什么。有几个学生说“我们想上真正的语文课”,“讲些真正属于语文的东西”。我感到很愕然,言外之意是说他们过去上的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8.
一、“实用”学科“不实用”按照叶圣陶前辈的观点,课程的设置价值不外有三:“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①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现有多种名称,下文简称“教法课”或“教法”),其任务是使学生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念,掌握教学规律,获得施教能力——会教语文,能教语文,价值在于“实用”。当然,还有训练价值——训练学生的施教能力,由此更加“实用”!.可是多年以来,这门实用学科并不实用。(一)从教学一般情况考查1.教学内容很少实用(1)平面重复。教法课通常在大学后半学程开设,有些内容,如教…  相似文献   

9.
语文.首先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别的学科,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内.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我想用如下三个“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语文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因此,言语的性质也就是语文课的本性。那么,言语的本质是什么呢?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言语的生成过程就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他指出:“生成性是语言的...  相似文献   

11.
马荣荣 《现代语文》2008,(12):99-100
一、课例及其学习的必要性 (一)课例。此处所说的“课例”是借用了王荣生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的说法,但就从其字面简单理解,我们也可以把课例定义成“一堂语文课的实例”,即是一堂语文课,那其中所包括的课的类型、内容也就丰富且带有不确定性,既可以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出现的教师有偿家教和“因财施教”问题,辩析了因材施教与“因财施教”的区别和差异,对“因财施教”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做了系统分析,提出转变“因财施教”为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4.
《宁夏教育》2008,(2):79-79
课堂上的“顺”不一定是好事。“顺”有可能是学生负担加重的结果,是教师忽略学情的结果。事实上,“没有问题的课”是真正有问题的课。教师之为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真问题,发现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施教;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深到深,从散乱到系统,从“无情”到“有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总结成功的课前谈话,笔者发现,只要语文课的课前谈话也像语文课一样,理直气壮地姓“语”,与语文课的内容紧密相联。往往能为语文深的精彩奏响前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  相似文献   

18.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  相似文献   

19.
高志勇 《教师》2008,(9):14-15
“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思想品德、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思想品德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课,而是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而且也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本文从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的分析入手,针对目前由于忽略性别特征所导致的种种问题,论述了实施“因性施教”原则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性施教”原则实施的具体方式与策略。本文指出:“因性施教”不仅应结合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来进行,也应该结合男女两性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现状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