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心雕龙》在《序志》、《才略》等十四个篇目中论及了曹魏时期的文学批评,涉及到了三曹、刘祯、应场、应贞等众多文论家及其文论思想。虽然,刘勰对曹魏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不很满意,但涉及到具体文论家和文论著作时往往能客观地评价其得失,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文心雕龙》的曹魏文学批评之批评,保存了不少业已散失的曹魏文论资料,为今人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了解曹魏文学批评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各家文学批评史较少提及陆云的文论观点,其文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也基本上不予以关注。主要从陆云《与兄平原书》等论文书简入手,考察陆云与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阐明陆云"尚情"、"清省"的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思想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后者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诞生在我国南朝齐梁时期的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以及文章学诸多理论问题的巨著。它体大思精,既对我国六朝以前的文化、文学艺术的复杂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刻论述,也对处于自觉时期的魏晋文学作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文心雕龙·知音》集中体现了《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家的个性、趣味、修养以及批评标准的确立等问题非常注意,而对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的有机关系往往重视不够,这就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建立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的工作。本文旨在应用整体的、联系的和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观点来探究《文心雕龙》的批评论,以期有助于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今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盲点与误区。或以中国文化为边缘非主流有所忽视;或存有中国无批评理论的迷思。事实上,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并未缺席,成于公元五、六世纪之交刘勰的《文心雕龙》已建构了文学批评理论。当今面临全球化时代,正值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文化资源,会通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提供现代性的研究阐释。本文即以《红线》为例,结合《文心雕龙》六观法与西方文艺理论,从"互通性"的角度进行传统文论应用的再出发。  相似文献   

5.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朝时期,文学理论著作层出,文学理论有了长足发展。意象理论在此时也渐趋成熟,陆机《文赋》与刘勰《文心雕龙》两部著作对意象理论影响最大。本文在分析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础上,着重梳理诗经楚辞传统及汉赋影响下魏晋南朝意象理论的发展情况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一部我国先秦至南齐时期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先秦的萌芽,两汉的发展,到魏晋时期正式开始对文学本身作逐渐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颇具卓识的单篇文论,这是刘勰作《文心雕龙》进行理论探讨得以继承的丰富的思想材料。他不仅继承前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文术论,通称为创作论。它既是《文心雕龙》中的精华部分,又是龙学研究中歧异较多的症结所在。笔者针对其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范围问题、性质问题和要义问题,综合古今各家之说,进行反思和辨析,主张“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力图辨正囿于一偏的旧说。  相似文献   

12.
文体论处于《文心雕龙》的关键地位,它决定着《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文体论论述了《文心雕龙》中包括的几个核心问题,即构思、体制和文质关系问题。《文心雕龙》的文体观对后代关于文体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4.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杨惜、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杨慎批点《文心雕龙》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笔者从文思论角度对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中的几处圈点及评语做出了探本清源的研究。杨慎认为创作主体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才华横溢;创作构思时,要投入真情;形之于手时,要贵乎自然。在文末,笔者探测了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中五种颜色圈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刘勰运用丰富多样的比喻建构了《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体系。根据负载比喻的语言单位不同,《文心雕龙》中的比喻可分为词句比喻和语篇比喻,其中,词句比喻有正格和变式两种,是刘勰分析作家作品、阐述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语篇比喻旨在突出刘勰理论批评的核心,同时体现语言艺术的整体美。比喻作为提升语言表达效果而对其进行修饰的辅助工具,使《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委婉含蓄、形象可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文献雕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化的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历来学者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过去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而"文体论"部分却较少人研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文体论"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又说"诔文和碑文(文体论"诔碑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应用文,一般和文学的关系不大",这些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诔碑》中含有很丰富的历史信息,且颇具有文学性和莫大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名著之一,关于其中《定势》篇中势的理论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文心雕龙·定势》篇中"势"的理论有着广泛而长久的文化史基础,只有通过考察《文心雕龙》与书法艺术理论的联系,才能准确把握"势"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评点《文心雕龙》成为一时风尚。笔者汇集当时诸家评点十余家,从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的角度,主要围绕“文道、文思、文质、文人、文术、风骨、通变”七个方面加以梳理,初步展示了明清两代评点《文心雕龙》的整体状貌。本综述试图打破人们惯常以个人评点为范畴的论述形式,融合各家之论为一体,力求展示那一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文理”。以期与同仁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