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首先,我们认为八股文是在汉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把它发展到极端,以致走到了僵化的地步。我们知道,八股文是一种偶散兼行而以对偶(即所谓股)为主的特殊文体。只在汉民族史上有这种文体,任何其他民族都不曾有过这种文体。为什么呢?因为对偶这种句式只有汉民族语言才能构成。王力说:“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的、但是长短不相等的两句话,或者是两句以上的、平行的、长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话。”“排比作为修辞手段却是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样就很适宜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又称八比文,也有人把它叫做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等等.这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对偶日"股",一共八个部分,所以叫作"八股文".  相似文献   

3.
闲话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直到1901年废除八股文,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如何看待八股文呢?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作者自幼学起便研习八股举业,他们对八股文博论典雅、骈丽对偶的语言风格十分熟悉,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其语言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明清小说对八股要素的融会,也使其语言由俗变雅,得到了整体雅化.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和小说的文体差别很大,前者属于议论文体,后者则属叙事文体,但由于明清文人对八股文和八股笔法十分熟悉,部分八股文作者又持有游戏态度,所以,很多八股文题本身就具有一定故事性,诸多原因都为八股文与小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其中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通俗语言均被纳入八股文的写作当中,使得很多八股文章都带有叙事性和故事性,人物形象由此成为文章描摹的重点,所运用的浅切语言也使八股文的整体风格由雅转俗,从而形成具有小说特色的游戏八股文一类,这种现象在清代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明清小说作者对此十分熟悉,他们在长期的习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式的惯性思维,转作小说时,这种惯性思维也随之运用其中。这不仅表现在明清小说经常提及八股文等相关内容上,更表现在深层的创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明清小说的繁荣也有赖于此。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兴盛于明代,这是科举考试文体不断演变的客观结果。在明代,官方和社会认可的八股文是典雅纯正,而非怪诞浮华。作为考试文体,因应试者的学识参差不齐,故在考场上所写的八股文有优有劣。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进行人才选拔。只有对八股文多一些宽容和理性,才能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咸炘是现代学者中较早关注八股文的人。他肯定了八股文的价值,认为八股文可以写出真实的内容,而且行文逻辑严密。在梳理八股文发展史时,他将八股文置于文学与理学两种视野中加以审视,指出明代前期确立了该文体的写作规范、后期创新求变,清人之作则走向低落,这种变化与理学的发展有关。刘咸炘的八股文研究理性、客观,借鉴了西方逻辑学的思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学术视野,影响到了卢前等人,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废除八股取士百年以来,对于八股研究,学界普遍存在着重影响重文风,轻文体的做法。同时,对于八股文的认识也存在着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将八股文与八股气、八股文化混为一谈。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体为切入点,分析八股文文体方面的特征及成就。  相似文献   

11.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手下出高徒.这种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的施教、育人观念,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金榜题名,为封建制度服务,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封建主义文化.典型的内容是八股文,学生要识记很多文体和文章,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教育必然是要"严",学生要背、要记、要罗列很多文章典故,教师的"严"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的了,只有"严"才能背诵熟记文章,只有"严"才能做"八股文".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手下出高徒.这种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的施教、育人观念,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金榜题名,为封建制度服务,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封建主义文化.典型的内容是八股文,学生要识记很多文体和文章,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教育必然是要“严“,学生要背、要记、要罗列很多文章典故,教师的“严“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的了,只有“严“才能背诵熟记文章,只有“严“才能做“八股文“.……  相似文献   

14.
“八股文”,虽消失于本世纪初,但我们还是不陌生。其实,它本是明清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其题材、内容限于四书五经,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字数也有严格规定。从写作上讲,这是一种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作者丰富的思维,难有绮丽的想象,也少有新颖的创意。所以,八股文取士多年,未见给后世留下有如《六国论》、《过秦论》之类见解精辟的政论,也未见有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之类意新语丽的写景咏物散文。从对偶骈体上看,也未现《阿房宫赋》式的凤毛麟角。八股文…  相似文献   

15.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29):29-3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应试经义的一种,遵循特殊的文体格式。本文从八股文自身出发,在探究八股文与科举篝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八股取士与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反传统语境中,科举制与八股文普遍受到不公正对待.从文化角度看,科举制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科层结构的产物,其内在生命力至今不绝.作为考试文体,八股文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八股文是先民集体性文、文明、文饰、用八诸观念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其贵重文明、辨物析理的文化精神值得继承.  相似文献   

17.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制度田启霖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它的历史功过只能在科举考试的历史实践中进行考查,否则永远也得不出科学的结论。目前,人们的看法分歧甚大,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科举考试的具体实践而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在研究八股文...  相似文献   

18.
拟话本在明末清初形成了善于议论、叙议并举的文体特征,这与八股文等论说文体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拟话本在布局结构上借鉴了八股文的结构逻辑,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吸收了八股文突出主旨的作法,在行文的细部述写方法中吸纳了八股文洗发字眼、翻新出奇、层次分明等写法。研究拟话本文体,不仅要注重其与宋元明话本的纵向传承,也要注意它与当时各种文体之间的横向互渗。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是在综合古代众多文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一种非常讲究文章技巧的文体,可谓集古代文章学之大成。它的一些技法并没有随着八股文的消亡而消亡,而是潜移默化地进入现代文章,为现代文章提供技法的支持,因而成为现代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成长、完备和定型的过程.八股文是从经文大义逐渐演变而成的,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试"大义"的形式,"三经新义"及论体形态,宋元经义文形态,科举八股文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