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土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热爱、扎根乡村教育的精神动力,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坚实之基。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自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不多等原因,导致其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归属感孱弱、乡土使命感不强。基于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自我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培养实践为基础,在分析青海省基础教育实际的基础上,介绍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实践,全面总结了以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本土经验。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改变了教师单纯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传统思维,使教师的服务视野、服务方式由书本教学拓展到了社会生活,让教师逐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掌舵人,乡村中小学校长扮演着乡村学校的领头雁、乡村学生的筑梦人、乡村教师的引领者、乡村文化的革新者、乡村治理的协同者等五重角色,要主动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乡村校长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处理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系,正视乡村教育的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理性看待“离农”与“为农”的辩证关系,处理好重塑精神文化与丰富物质文化的关系。通过坚持自我培养、加强精准培训、厚植乡土情怀、突出多方协同、重构评价管理等途径,强化乡村校长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建设,构建乡村校长培养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7.
根据访谈的调查结果和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职业岗位需要,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分析,提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按照分向(项)选修、形成特色(专长、特长和爱好)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用于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分学科方向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和"共享课程体系",其中"分学科方向培养...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应该以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性或应用性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发展人的实践智慧、形成人的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与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尝试提出和建构全程式"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课程体系,其内含"八大目标"、"七项内容要素"、"四阶段实施过程"以及"六环节量化评定"等构成要素,以期完善和丰富已有的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并拓展"全科式"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0.
乡土情怀是爱国情怀的基础,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要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入手。为此,我们组织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课题组并积极开展了初期活动。以湖南新宁为基地,分别在高中、初中安排了实验班,并发放了《传统文化调查表》《本土传统文化习俗调查表》和《本土传统文化调查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乡土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或者正在走向消失;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本土优秀传统习俗找不到皈依;中考、高考的功利影响,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没有探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乡土情怀的严重缺失,因此,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培养"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