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司法部2011年3月15日向议会提交诽谤法修改草案,并向公众咨询意见。草案对英国诽谤法的抗辩原则作出较大修改,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对言论自由给予较大保护。如果草案获得通过,英国多年通行的诽谤法规则将会作出重大调整,这一改革,对适用普通法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会有示范作用,对中国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2013年英国颁布的新诽谤法,是在国内国际双层压力之下改革的结果。此次诽谤法改革主要是扩大被告的抗辩范围,从而加强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英国诽谤法与时俱进的改革,对于我国诽谤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凤敏 《新闻世界》2014,(8):304-305
诽谤和言论自由历来相伴随,从不孤立存在。本文拟分析"威尔克斯事件"对英国煽动诽谤法的影响,从而为言论自由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诽谤法是为了保护那些名誉权受到侵犯的人,英国为了完善诽谤法,曾多次对其进行修订,与新闻自由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雷诺兹案”中“雷诺兹特权”的建立。从理论和实践中介绍雷诺兹特权的产生、发展及改革,从而引出其对英国新闻自由的影响。同时,我国在新闻自由保护力度上较英美国家呈现弱势,且我国媒体侵权责任立法也不完善,因而雷诺兹特权对于我国未来的新闻立法及媒体从事新闻活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英国新一届联合政府正式提出了政府版本的诽谤法法案草案,将普通法中的“雷诺兹”特权吸纳入内,并对1996年诽谤法中的成文法特权进行了修订。法案草案关于特权的规定,在价值上值得肯定,但在若干细节方面仍有探讨空间,比如“雷诺兹”特权的成立条件、适用对象等以及如何更为合理地修订完善1996年诽谤法中的特权制度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后,关于网络诽谤的定罪标准与量刑成为网民和学术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保护公民表达权的视角讨论网络诽谤的定性与定罪、防范与控制,并探讨网络环境下名誉权与表达权的冲突与平衡。  相似文献   

7.
王波波 《新闻世界》2014,(7):302-303
言论自由权和个人名誉权是人们极其珍视的两项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本文以美剧《傲骨贤妻》为例,针对第一季中Tim起诉电视台及主持人诽谤侵权,然而法官判决诽谤侵权不成立,分析剧中诽谤侵权罪不成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这对矛盾体做出相应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诽谤的含义、构成、种类、对象  相似文献   

9.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如火如荼地立法,试图遏制住目益泛滥的网络诽谤问题。在此方兴未艾的立法洪流中,美国这一法律大国却少有地落在了人后,各州至今仍以传统诽谤法来治理网络诽谤这一新型犯罪。基于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在美国法律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有如在平衡木上行走,竭力在受害人权益与诽谤者言论自由权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韩寒以"网络诽谤"为由一纸诉状将方舟子告上法庭,这是2012年春最吸引公众视线的网络民事纠纷。微博时代的网络诽谤如何认定,网络诽谤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此类侵权行为有无一定的积极意义,政策、法律规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本文将按照上述主线对微博侵权这一重要新生事物进行详尽阐释,以期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审视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明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的食品、饲料、玩具、轮胎等刮起了一股猛烈的诽谤风暴,在这当中这些国家的媒体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治理大背景下,打击网络诽谤成为重要一环。自2013年“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行至今已经10年,取得明显成效。本文选择10年来的刑事诽谤案件裁判文书进行内容分析,呈现与回应了诽谤治罪在主客观行为与情节的入罪要件中的诸多争议问题。经编码,本文发现网络传播材料的可固定和量化入刑标准大大降低了诉讼门槛,大量口角纠纷进入司法程序,而以基层官员为主要原告或被害人的“谤官案”,以及以“滥用职权”为主要诽谤内容的案件获得了更高的法院有罪判决支持。以权利平衡与平等保护为视角,本文提出此结果呈现出当前诽谤治罪的司法实践宜采取更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美两国新闻诽谤抗辩权的异同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这种抗辩权具体划分为有条件的抗辩权、绝对抗辩权,部分抗辩权,公众人物与实际恶意。通过案例分析,作者对中美两国新闻诽谤抗辩权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以期对我国新闻管理法制化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11月16日,英国媒体窃听事件中核心受害者的委托律师戴维·舍伯恩用敲诈、行贿、诽谤、行为卑鄙等字眼控诉英国媒体,使针对英国媒体伦理道德规范的一项调查自一启动便火药味十足。这名律师告诉主法官,不能就事论事,所有英国媒体都应当坐上被告  相似文献   

16.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互联网发布公民隐私、欠文明甚至诽谤色彩言论的网络诽谤行为时有发生,2008年岁未之际,被称为首例“网络暴力”案件的北京市民王菲诉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网站名誉侵权一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款的法律精神,通过对数起网络名誉权纠纷的剖析,参照新浪和天涯的版主手册的具体管理规则,试图说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区别对待涉及网络名誉权纠纷的侮辱与诽谤言论,为侮辱和诽谤设定不同的处理程序。本文重点论述了对于可能涉及诽谤的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尽到“合理注意”的责任,并就处理程序提出了建议:对于涉及诽谤的内容,版主或管理员可以将言论的态度、措辞,叙述是否理性作为筛选的第一层标准;若内容涉及侵权,只有在接到相关权利人的通知之后,版主或管理员才需要对相关的侵权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洋 《新闻大学》2021,(2):42-54
蓬勃发展的自媒体现象不仅模糊了职业传播者与业余传播者之间的界限,而且引发了众多网络诽谤侵权纠纷.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诽谤法中的传播注意义务标准面临着一系列适用局限性,亟待重构.由于涉案自媒体之间往往差别巨大,它们的过错认定不宜完全诉诸个案判断,其传播注意义务标准也不可"一刀切",而是应在利益平衡原则下进行类型...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诽谤、传媒和表达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相关制度的建议.提出在目前因立法方面的原因,在人们无法因表达自由权提起诉讼而诽谤诉讼又可以被自然人或法人用来打压中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七规定的一系列表达自由权利和自由的情况下,法院在审理涉及诽谤的案件时,应当适当考虑对宪法性权利和自由,即表达自由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月8日以来,江苏省如皋市以鲍学等人违法犯罪事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活动.原如皋市人大代表、郭园填原镇长鲍学已成“阶下囚”.而把他送上牢狱之路的.则是他伙同他人所炮制的400份题为《特大新闻》的小字报.小字报以其虚构的事实、极其下流的打油诗,诽谤该市下原镇党委书记马某与副镇长吴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成为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利用“小字报”形式恶毒诽谤第一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