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东临太平洋 ,有 30 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海洋的开发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中国 2 1世纪议程》中就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主要的行动方案之一。因此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项新任务。海洋与国家主权教育 :指进行海洋与国家主权之间关系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海洋关系着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包含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等海洋权益 ,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高教学会于2002年6和8月分别在苏州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召开了"WTO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面时WTO,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教育的宏观大计上深入研究WTO对中国教育带来的影响;面对WTO既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机遇,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增强教育成本意识、机遇意识、双向意识、竞争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和主权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洋意识是中国海洋事业建设重要环节。面对目前国内海洋意识薄弱的现状,提升海洋意识研究就成为增强国内海洋意识的重要内容。应当在认识海洋意识重要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其全方位认识的讨论,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挖掘和整理沿海居民特有的海洋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推动对海洋的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WTO与中国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概括了我国加入WTO教育服务的承诺,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提出要增强机遇意识,双向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规则意识,主权意识,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会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鉴于冷战后遗症的持续性作用、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需求与突发事件的综合作用,中国周边海洋主权争端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激化的多发时期,形成了对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对此,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着手,坚持以和为贵的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战略威慑并重,积极应对这一局面。中国应对周边海洋主权争端的战略性措施及其相关的实施措施,对于中国未来国家海洋利益的维持与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与难以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大国近代五百余年的兴衰历程和近代中国屈辱史表明,海兴则国强,海衰则国弱。在全球化和陆上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海洋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所依赖的生命线,然而当代中国海洋主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权观和中国海洋大战略尤为迫切。现实和未来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依托海洋大战略,提升海权和海洋意识,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权益保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中国对海域主权主张3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超过一半与周边国家有争议。”造成中国当前海洋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海洋权益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海洋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导致国际间围绕海洋的竞争不断加剧。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越来越多,对大学生进行海权意识教育对于他们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正确认识海权争议,增进维护国家海权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海权理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政治等方面。对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的途径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网络宣传、社会实践等形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越来越多,但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薄弱,尤其是大学生对海权意识的认识淡漠。如海洋的国土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海洋权益意识观、海洋维权意识不强,对国家安全意识不到位。为此,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应加强当代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  相似文献   

10.
南海约占中国陆地与海洋国土总面积的1/4,是中国最大最富饶的一块海洋国土.每一岛礁的主权都关系到其周围12海里的领海、200海里专业经济区及大陆架的权益.至迟唐代以来,中国对南海及其诸岛,就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收复了被日本侵占的主权.由于内战和海峡两岸的长期对立,给了觊觎我南海资源的周边国家以可乘之机,侵占了我不少岛礁,使南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了有效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应从多方面入手,为此,提出了关于南海维权的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南海紧张局势背景下,研究领海主权意识十分必要。领海主权意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我国领海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守边意识及历史地理文化常识。海南渔民是南海维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强化领海主权意识对海南渔民保障自身安全、维护渔权、保障打渔作业环境安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领海主权意识教育氛围,加强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措施,以不断加强海南渔民领海主权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应作为新时期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包括: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材内容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中体现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在隐性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应走军地合作之路等.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与东帝汶两国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指导思想成功解决帝汶海争端,对我国解决海洋争端有所启发。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争端问题形势严峻,“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在实施中忽略了“主权属我”的前提,维护海洋权益的相关法律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今后我国解决海洋争端应当坚持主权、公平、和平原则,以多种途径解决海洋争端,健全海洋维权的法律制度,积极倡导海洋争端解决的新规则,建立国际海事争端调解中心,争取国际话语权,促进海洋争端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杨茗淇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浅析中国海洋权益争端的相关法理渊源》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东海、南海等周边一些邻国通过一系列实际控制、占有、单方面国内立法等手段不断蚕食我国固有的海洋领土,企图把侵占我国海洋主权的恶劣行径,现实化、合法化。有些国际大国也企图在这些问题上或多或少地通过政治途径对我国施加压力,来实现打击中国和平崛起,以便其能保持霸权获取最大利益的目的。自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以来,国际上的海洋领土纠纷和争端逐渐规范化。《公约》本身并不解决领土主权问题,也从来不否定历史性权利,南海断续线本身标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陆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类对海洋的依赖逐渐增强。世界滨海国家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采利用,同时也加强了对海洋的争夺。在国内,海洋开发持续升温,涉海行业、部门、单位和个人日益增多;在国际上,用海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培养公民符合我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海洋意识,特别是培养中学生的海洋意识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地理教学,探讨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其海洋安全观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嬗变,从最初的关注海防安全、防止外敌入侵为主到新世纪全方位维护海洋权益和走向海洋。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海洋安全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海洋领土主权争端、海洋通道安全、海洋经济资源保护、海洋司法维权和海洋军事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传统的海洋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中国走向海洋的发展道路,也难以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海洋安全问题。树立以共同治理、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海洋安全观是中国走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海权论对世界各国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洋大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海洋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我国海洋权益却遭受到严重侵犯。维护海权、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介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优势,同时指出了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强依法办学和维护教育主权的意识、提高生源素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外籍教师的管理等对策,旨在对提高办学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实基础,是保护海洋生态的必要保障,更是解决海洋主权争端的先决条件。针对当代大学生整体海洋意识薄弱的现状,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如要抓好思政课的主阵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海洋意识;灵活运用第二课堂,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海洋资源意识;创新教学及考核方式,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同时要引导各领域教师形成合力,突出海洋意识培育的专业性,最终达到培育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