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多年儿少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儿少中长跑运动员早期形成自控能力,可使中长跑运动训练效果好,成材率高。进而论证儿少中长跑教练员应了解儿少运动员自控能力的形成过程,这对培养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对田径中长跑训练动向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初教练员都认识到了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突出了速度训练。由于对中长跑的特征认识不够,曾有不少教练员,对中长跑运动员按短跑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虽然运动员100m成绩有所提高,但对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员马俊仁提出中长跑项目是高速度的耐力项目,中长跑运动员既要耐力又要有很高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长跑训练发展趋势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长跑训练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现代中长跑训练由传统的训练量、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时间及次数组数,都会对训练结构产生影响,故中长跑训练出现新的动向。1.趋势一:强调无氧能力和加强速度的提高80年代初教练员都认识到了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突出了速度训练,由于对中长跑的特征认识不够,曾有不少教练员对中长跑运动员按短跑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运动员100米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对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的作用不大。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员马俊仁提出中长跑项目是高速度的耐力项目,中长跑运动员既要…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中长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训练能力的概念,概括了教练员、运动员训练能力的分类与特点、关系与差异。探讨了训练能力实施措施为培养有竞争性的运动员,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发展我国的中长跑事业及中长跑训练能力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宾 《中华武术》2022,(1):35-36
近几年中长跑在国际上热度非常高,中长跑比赛对于运动员的素质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教练员需要注重对运动员进行耐力和速度的综合性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中长跑成绩。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长跑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的耐力素质训练及其提升方法展开研究,旨为中长跑训练中的耐力素质训练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长跑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跑的技术,合理地运用战术,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从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教练员在进行训练时,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结合中长跑的项目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方法手段,科学地控制训练负荷,及时地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一直是教练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中长跑的核心是速度,没有速度就不会有优异的成绩,但中长跑运动作为高水平竞技运动,发展到今天,运动员之间在技术、体能的差距日益缩小,心理因素在决定比赛成绩时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文章结合训练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在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中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中的重要素质,在很多运动项目中,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但是力量训练常常被中长跑教练员和运动员忽视。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我们训练中很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群体训练对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训练是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以群体为单位 ,即以较多人数参加训练组成一个群体。通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激烈竞争 ,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情境下 ,充分挖掘个体心理的承受能力的潜力 ,来提高生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中长跑运动训练特点所决定 ,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会产生单调感、枯燥感和厌烦感 ,甚至出现“出功不出力”和退缩现象 ,影响了训练计划任务的完成和训练效果。这种现象与中长跑训练时 ,运动员人数较少有密切关系。以往教练员对中长跑组运动训练都是根据比赛项目 ,确定参加人数训练 ,一般 3~ 5人参加集训 ,训练人数太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长跑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访问,采用文献资料、观察、分析等方法,提出在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阶段,必须抓好全面运动素质的训练,关键必须抓好力量素质并提出了一些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2004年全国套路锦标赛执法裁判员的问卷调查,教练员的访谈,武术专家教授的咨询,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类项目“演练水平等级”的评判指标体系、评分方法进行研究,为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长拳类项目“演练水平等级”评判的指标体系为两个一级指标,即演练技巧与编排技巧,四个二级指标为劲力、节奏、套路结构与音乐伴奏。评分方法为“分档分级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即根据运动员现场演练的整体情况与评判标准相对照,确定运动员演练水平档次,同档次运动员前后比较确定等级,同一等级中前后比较,进行排序,确定层次。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DV摄像反馈在短跑训练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跑训练过程中应用DV摄像反馈进行训练,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运动员短跑技术水平和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辽宁女子赛艇队备战城运会期间,通过生化监控观察周期训练中运动员血红蛋白(Hb)和血尿素(BUN)的变化情况,应用赛艇测功仪进行最大能力2000m、5000m测试,对阶段训练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训练量持续增大是引起运动员Hb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BUN监测可了解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情况;测功仪测试所得功率、心率和乳酸数据,可对运动员阶段训练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队8名男子皮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皮艇测功仪进行测试,观察运动员在定量负荷下血乳酸值的变化,以评价测功仪训练对运动员耐酸能力的影响。结果:在周期训练过程中,男子皮艇运动员的平均乳酸阈功率显著提高(P〈0.05);250m测试成绩显著提高(P〈0.05),个别队员极显著(P〈0.01)。结论:乳酸阈功率显著提高,说明周期训练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耐酸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考察,对北海市业余体校有关领导和教练进行走访,并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认真分析北海现阶段业余训练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希望对推动业余体校的训练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能给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结合少年标枪运动员训练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少年投掷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少年标枪运动员专项力量特点、专项力量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指出少年训练阶段,应重点发展全面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爆发力量,并要对有关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对象进行合理的组合,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与专项技术有效地结合,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陆宗芳 《体育科研》2002,23(3):14-17
由于田径赛制的改革 ,比赛次数的不断增加 ,如何在准备期、竞赛期调整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使体能始终保持较适宜的状态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专业教练的反复切磋 ,共同探讨 ,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模式 ,结合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训练方式 ,分别将准备期和竞赛期按 3个月和连续 8个月的时段安排了训练强度 ,以期盼中国女子马拉松、长跑再创佳绩。  相似文献   

18.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8,29(2):69-72
研究目的为根据女运动员的生理周期和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训练负荷。在小周期的疲劳和恢复的监控过程中,建立了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和免疫球蛋白的调整周、强度周、总平均值、个人最高均值和个人最低均值参考系。选择大强度负荷期和调整期中清晨定期测试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建立了运动员安静值和大强度负荷的均值;同时,通过3个月的基础体温检测,确定运动员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监测过程中,得到运动员调整周、强度周CK和BU最高均值和最低均值;大负荷训练可使红细胞(RBC)、血色素(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下降,WBC、IgG、IgA水平有所下降,血清睾酮下降明显。从而得出结论:训练中应充分注意到女运动员体能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运动量;运用机能监控多指标综合纵向研究,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结果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和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计划的制定,使其遵循机体机能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不同训练负荷的生化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参加九运会武术决赛的部分省市优秀运动员赛前不同训练负荷进行了生化监测研究。结果表明,2个整套训练应属于中等负荷训练的范畴,适合运动员日常的技术性训练;4个整套训练应属于大负荷训练的范畴,适合对运动员施加大负荷的刺激,从而产生超量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同等条件训练下,运动员的反应存在差异性,教练员应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20.
影响运动员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国内运动员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运动员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效果的一些主要因素,即生物反馈仪、放松方法、运动员被试、训练时间和次数,并对这些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