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同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进入不同类型高校乃至毕业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把握其在高等教育差异中的影响,从而为个人选择高等教育类型,政府制定合理的教育公共政策,探寻实现教育公平途径充分发挥效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从高等教育入口、过程到出口全过程考察了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全过程均受到来自家庭背景的显著性影响,但在不同阶段影响来源和影响程度不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上,受家庭城乡背景和经济背景的影响最大。在入学机会质量和学业表现上,受家庭教育背景影响最大。在高等教育的出口就业阶段,受家庭经济背景影响最大。总体看,受家庭背景限制而带来的高等教育不公问题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出口阶段,其次是入口阶段。这说明在重要的人生"拐点"上,优势家庭背景的孩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累积不断强化形成在下一个人生"拐点"上的更高"起点"。  相似文献   

3.
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对全国部分地区高校学生家庭文化背景调查的基础上,从代表家庭文化背景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出发,文章探讨了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的差异,发现目前公立高职院校可以为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子女提供较为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相似文献   

4.
投资高等教育是提高农村家庭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农村家庭实现“向上流动”的根本途径.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压力下,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正在增大.针对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状,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高中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等阶段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激励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对部分高校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明显下降,优势阶层的子女更多集中在热门专业,低阶层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高于优势阶层的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它是高中阶段教育分层状况的积累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利用对2007级和2020级大一学生的全国性调查数据,分析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进程中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变化,发现:弱势家庭背景子女向一般本科高校聚集而优势家庭背景子女向重点本科高校聚集的趋势仍在增加,家庭背景各因素对2020级学生获取重点本科教育机会的影响均明显高于2007级学生,优势阶层子女相对于基础阶层子女的机会由0.955倍变为1.600倍,高收入家庭子女相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机会由0.721倍变为1.481倍,城市子女相对于农村子女的机会由1.280倍变为1.406倍,男生相对于女生的机会由1.493倍变为1.719倍。基于此,当前应构建以政府支持为中心,学校、社区与家庭等领域全方位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破解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资源分布结构对弱势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造成的双重障碍,进一步增加弱势家庭背景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推进代际良性流动,提升社会开放和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云南省13所高校560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共同影响哈尼族、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但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控制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之后,白族子女更容易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哈尼族子女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则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对于高速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来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关问题,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解决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招生与就业、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47170名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社会成员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但各个具体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院校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学生在获得不同层次、质量、性质的高等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家庭背景特征;中间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选择过程中获益颇多.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学生就业教育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就业.而完善这样一个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全程化教育为模式、和谐就业为目标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正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大众化对择业观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大学生的择业观以及其特点,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由于高校收费普遍偏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困难的家庭比例偏高.明显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大众化”教育进程。因而,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任务与要求.“完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对高等教育机会扩展背景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有可能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取得优势,而且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质量的教育机构中,这种影响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社会优势阶层子女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结果中取得优势,在本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小,而在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影响较大.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的闭合关系,从而导致社会阶层垂直流动性减弱,社会阶层关系被不断的复制和传递,导致社会不公平.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的功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机会的扩大,从理论上讲,是增加了促进社会分层趋向均衡的可能性。但现实中由于弱势阶层子女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上处于劣势,高等教育反而成为维持和复制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主要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行就业指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战略性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局势,必须对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其包括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就业服务、缓解区域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扩大高中阶段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人们在不断思考:大学入学人数如此激增是否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高等教育质量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人们应不应该继续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来审视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这些问题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的困惑与挑战。这就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教育质量标准去衡量通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程中或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的教育质量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  相似文献   

19.
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现将成果公布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质量评估为核心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就业率"作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的主要依据,而以"就业率"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有其不充分性的弊端,容易导致高校追求就业"数量化",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分析和对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提出了政府应以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全面评估为核心,调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