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高校医学生情绪弹性与其父亲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对26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1)医学生在积极情绪维度、情绪恢复能力维度、情绪弹性、过度保护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父亲的不同文化程度在过分干涉、偏爱被试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能力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恢复能力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情绪弹性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医学生的父亲在教育上主要采用情感温暖等正性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医学生的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2.
学习不良初中生应对方式、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方法:在某中学507名初中生中筛选出48名学习不良学生,同时在剩余学生中随机选取4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应时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对96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积极/消极情感状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消极应对方式、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是学习不良初中生情绪状况的有效预测因子(F=57.96,R2=0.48,p<0.01);积极应对方式、父母温暖与理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绪.结论: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是学习不良初中生情绪状况的重要预测源.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归因方式的影响为目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对195名某大学学生进行测查,发现:(1)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上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各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惩罚严厉因子上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差异显著。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上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差异显著;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因子上均达显著水平;在惩罚严厉、关爱被试因子上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差异显著。(2)男女在正性、负性事件的整体维度上的归因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正性、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上的归因城镇与农村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与归因方式有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归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二者之间的现状及其关系,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建议。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及偏爱被试因子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严厉惩罚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严厉惩罚对大学生自尊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瑞梅  王丽  王月月 《考试周刊》2012,(40):150-151
本文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烟台市四所大学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行描述统计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被试的焦虑水平总体在43.16±9.105,与全国普通成人的焦虑水平(33.80±5.9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与学生焦虑有显著相关(|R|〉0.181即P〈0.01),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与学生的焦虑也有相关(|R|〉0.138即P〈0.05);③父母亲文化、工作与学生的焦虑水平无相关(|R|〈0.138即P〉0.05),从而得出结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而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将很容易导致学生焦虑。  相似文献   

6.
以121名初一和初二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自我意识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较高,抑郁质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最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提高初中生自我意识具有促进作用,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导致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降低;胆汁质初中生能够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粘液质也能从母亲那得到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抑郁质初中生得到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较少,胆汁质初中生容易引起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  相似文献   

7.
采用情绪稳定性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商洛学院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一般,在性别、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父亲文化程度上无显著差异;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度保护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有声思维与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之相关性。被试系27名7-8年级学生,按照阅读测试成绩被分为A组(低分组)、B组和C组(高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组前测与后测得分的均值之间没有明显区别;B组两次测试的均值之间虽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仍表明有声思维作为理解策略是有用的;C组前测与后测之间的均值差异显著,不过有声思维不是促进而是妨碍了被试的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网络成瘾问卷(IAD),对宁夏4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现显著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温暖理解五个变量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就对情绪做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在学习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考察了在算式以及言语两种不同分心任务情况下,任务对被试情绪分散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为情绪调节提供了新的依据。研究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室研究,采用2(算式任务,言语任务)×2(中性情绪,负性情绪)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在观看完中性、负性图片后完成一个分心任务,然后进行情绪评级。实验表明,两种分心任务都能够对情绪图片的分散有影响,相比较下,算式任务的分散效应比言语任务更大一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任务完成正确率得出,负性情绪不利于被试进行任务判断,在做出判断时需要更长的时间。由此提出,当人们在感觉到压抑、郁闷等负性情绪时,除了可以在户外活动,还可以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习题或看一些有趣的书,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负性情绪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情绪也通过这些方法得到有效调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就业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偏爱被试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大学生在就业恐惧和就业不安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就业焦虑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和严厉、偏爱被试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过度保护和父母惩罚严厉对就业焦虑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情绪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情绪的认知和调控,是情绪智力的重要成分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测量了539名高中生的元情绪水平。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男生的自我情绪辨别、分析和调控水平高于女生,而自我情绪注意和他人情绪体验水平不及女生;(2)高二、高三学生的情绪注意水平高于高一学生;(3)班干部学生在元情绪绝大部分因子上得分都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即班干部的情绪认知和调近代能力普遍优于非班干部学生;(4)非独生子的他人情绪体验高于独生子;(5)父母离异组学生的自我情绪注意和自我情绪特点知识高于非离异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情况,研究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黑龙江省某地区两所高中高一至高三的18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情感温暖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比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型更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63名大学生为被测试对象,采用不同情节的电影片段为情绪诱发材料,选取了表达消极、积极和中性情绪的中文词各40个(共120个)为测量被试注意偏向的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愉快、悲伤和平静三种情绪状态下,对负性、正性和中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个体在悲伤时对负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在愉悦时对正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而平静时对三类情绪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索心理一致感对情绪记忆的影响。随机选取8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有偿被试参与实验,通过心理一致感量表中文版(SOC-13)对被试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进行测量,并根据问卷得分将被试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情绪记忆通过行为实验测得,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被试需要对135张图片(A套或B套)进行效价和唤醒度的评定;在测试阶段,A、B套均会出现,被试需要判断这些图片是否之前出现过的图片,并作出相应的按键反应。结果表明个体对正性刺激和负性刺激的辨别力均大于对中性刺激的辨别力;心理一致感低分组个体对负性刺激的辨别力比高分组个体更大,且男生对负性刺激的辨别力比女生更大。可见,心理一致感对情绪记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负性刺激上,心理一致感越高对负性情绪的记忆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洛阳市两所大学的24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运动自信和一般自信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学生运动自信高于农村学生,而城镇学生学业自信低于农村学生:男生的自信总分高于女生。(2)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男生体验到的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高于女生。(3)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惩罚严厉因子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四个因子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大学生自信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关。大学生PEI各因子与EMBU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大学生PEI总分与EMBU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对某幼专249名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幼专新生在总体上感受到较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专新生的适应情况总体良好,情绪状态适应与交往适应要好于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得分最低,学校适应各个维度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适应总体情况及各维度与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一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为进一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93名民族预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民族预科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能力的相关关系.结论如下:1.预科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型为主;2.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状况良好,但相比之下,情绪控制能力较差;3.相关分析表明: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中信任鼓励型行为及情感温暖型行为越多,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及各个维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越有帮助;4.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型行为越多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9.
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创设培养被试愉悦情绪,比较两组英语水平相当的成人学习者对英语情感词汇的再认影响,以考察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成人学习者,其学习时情绪的愉悦与否不会影响其整体的英语词汇学习记忆;2)词汇本身的情感色彩显著地影响了学习者对词汇的学习记忆,与学习中性或消极词汇相比,学习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时,无论被试是否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其学习记忆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郑州市的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中学生体育锻炼在性别和学业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学业阶段和是否独生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与中学生体育锻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不同学业阶段的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与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2)父母教养方式与体育锻炼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对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