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评定足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可从心肺机能、乳酸阈及心率拐点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还可通过CONCONI、PALIER测试和12min跑等多项场地测试方法进行专项有氧能力的测定。训练中最大有氧强度的监测不仅要测运动中的心率,更重要的是间歇恢复期的心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试游泳运动员在服用Rg34周后,有氧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观察Rg3对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g3能明显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提高最大摄氧量测试后1min呼吸商水平;提高最大摄氧量测试后最高乳酸水平及乳酸消除率。证实了Rg3具有提高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针对冬季奥运会速度滑冰500m项目比赛规程变化的新情况,为提高我国奥运选手有氧代谢能力与血乳酸清除的效率,以适应比赛规则的变化,探索适合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个人特点的有氧训练新途径。研究方法:采用血乳酸控制训练负荷的方法,对2名参加冬奥会选手改进后的有氧训练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不同赛季的比较对有氧训练改进的效果进行判定。研究结果:有氧训练改进后,2005~2006赛季与2004~2005赛季相比,王曼利500m成绩提高0.75s,15min血乳酸峰值浓度下降了2mmol/L,30min血乳酸峰值浓度下降了0.6mmol/L;于凤桐500m成绩提高了0.51s,15min血乳酸峰值浓度下降了1.8mmol/L,30min血乳酸峰值浓度下降了1.4mmol/L。研究结论:有氧训练的改进,提高了运动员机体血乳酸清除效率,使其能在最短时间将血乳酸降至较低水平,达到了适应冬奥会比赛日程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酸阈在皮划艇项目有氧能力监控中的应用方法。方法:以13名国家皮划艇队1000m组男子皮艇(7人)和划艇运动员(6人)为研究对象,在皮划艇航道水面上分别完成4级递增负荷的1000m划船测试,记录成绩、心率、乳酸、风速和水温,以4mmol/L乳酸对应的船速(m/s)为乳酸阈速度,同时测试晨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和血尿素,以上述方法对国家皮划艇队伦敦奥运年训练周期进行了6次系统监控。结果:乳酸阈速度与皮划艇专项成绩密切相关(男子皮艇r=-0.889,P=0.018;男子划艇r=-0.951,P=0.004),在对不同测试日风速、水温进行校正及机能状态的比较后,发现不同训练周期,皮划艇运动员乳酸阈速度呈现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训练敏感性。结论:乳酸阈速度适于监控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变化,但需要对测试条件和实验对象的机能状态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运动负荷的形式,使与运动相关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的生理结构或机能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比赛成绩。长跑成绩主要决定于最大有氧供能能力、动作经济合理性、乳酸分解能力、耐乳酸能力以及糖酵解能力,而这些能力的优劣又决定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肌肉机能和神经系统等的结  相似文献   

6.
血乳酸是阐明训练原理、选择训练方法、控制运动强度、了解运动性疲劳程度和评定身体机能等的重要指标。 本文综述了运动时血乳酸代谢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用血乳酸指标来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的研究成果,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备战第28届奥运会女子500 m计时赛综合攻关与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中国国家自行车队8名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备战第28届奥运会进行了小周期训练结合生理生化监测。通过公路无氧阈强度训练,使国家队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血液与氧结合能力的代偿性增大,血液运氧能力提高。在训练期间,运动员着重进行了原地500m×4组耐乳酸训练,经过耐乳酸训练后,运动员血乳酸峰值明显提高。结论1)冬训中通过无氧阈训练可以提高自行车场地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有氧能力;2)耐乳酸能力的提高是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取得成绩的关键,良好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是场地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必需具备的专项生理机能;3)在同样负荷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冬训周期的训练,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的血清CK值明显下降;4)由于耐乳酸训练强度大,冬训持续时间长,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疲劳有一定程度积累;5)应用无氧阈、耐乳酸训练、血乳酸、血清CK、UREA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优秀女子500m计时赛运动员评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运动对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分析了安静状态时、运动状态下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特点及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作用。安静状态下 ,心肌组织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尤其是以血液游离脂肪酸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运动时 ,随运动强度的增加 ,心肌组织内源性、外源性能源物质的消耗均增加 ,心肌不但吸收乳酸 ,而且自身也产生乳酸。长期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肌组织的糖酵解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女子摔跤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对抗性运动,对运动员的各项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运动员在拥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基础上,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本文从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无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血清睾酮、血红蛋白、血尿素、CK、血乳酸等多项指标,对其机能状态的评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经过有氧训练,能使其有氧代谢能力和心肺功能得到显着改善。12min跑是身体机能检查项目,是测试血管水平和心肺功能的一种方法。经过对开展和未开展这一项目测试学校的对比分析表明,将12min跑列入高校体育必修课考试项目,既适合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又可以促进大学生参加有氧代谢运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体内扩散盒法观察了补肾方剂刺激小鼠骨髓CFU-E生长,实验观察显示,无论补肾阳、滋肾阴方剂都可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增加红系细胞生成,但补肾阳方优于滋肾阴方,灌胃给药途径优于注射。  相似文献   

12.
“六段运动”对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名中年女性受试者坚持两个月(每天15min)六段运动锻炼前后心肺机能和有氧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经两个月锻炼后,受试者肺活量及其指数较锻炼前增大,PWC130和氧脉搏提高,表明六段运动锻炼对受试者整体心血管机能能力和呼吸机能有着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法,用894E奋力蹬车10s、30s、60s以及在839E上用递增负荷的方法对国家速滑队运动员的无氧功、无氧阈功率、运动后3min、6min、9min血乳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s、30s、60s无氧功试验以及运动后血乳酸的测试能较好评价速滑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同时也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和无氧能力;无氧阈功率能较好地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可用于对训练效果的评定和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在评价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时,应优先考虑其无氧功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男性大学生和体育运动学校男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 V O2 max为心血管功能指标 ,以 12 min跑为有氧耐力指标 ,用所测得的 3种不同高度的台阶试验后即刻心率、恢复期 0~2 10 s中不同时段心率恢复速度 (斜率 )与 V O2 max、12 min跑和台阶试验指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心率恢复速度 (斜率 )与 12 m in跑、台阶指数相关程度较高 ;即刻心率与 V O2 m ax、12min跑、台阶试验指数均有高度相关 (P<0 .0 1)。提示 :心率下降斜率 ,特别是中、高台阶试验后早期下降斜率能很好地反映有氧耐力 ;台阶试验后心率反应程度能较好地反映心血管功能和有氧耐力 ;可以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早期心率恢复速度取代或改良原来的计算方法进行台阶指数计算 ,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武术管理中心16名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了无氧功测试、血乳酸测试,测试所获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均数比较,并对wingate结果和血乳酸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结论:(1)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并不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2)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相比体能占主导的无氧运动而言较差。(3)wingate测试的各项指标采用其体重相对值更能反映运动员之间无氧能力的差别。(4)运动后7分钟的血乳酸水平可以反应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杭州绿城足球俱乐部中超队18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通过测试递增负荷过程中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及恢复期血乳酸分析男子足球运动员有氧代谢特点,结果显示:浙江男足运动员和中国国家男足运动员在VO2max(L/min)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相对VO2max(ml/kg/min)方面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在VE、HR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浙江男子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低于国内优秀足球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氧阈强度在游泳训练中作为训练强度不仅可以评定有氧强度,而且是选择无氧强度的重要方法。游泳项目中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是一个相互利用,互为提高的过程。有氧和无氧训练应该从机能整体性原则去认识,片面的将其分离必然使训练计划制定和强度的安排产生指导性错误。  相似文献   

18.
L-肉毒碱对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足球专项大学生为对象,采用双盲法分别口服L-肉毒碱和安慰剂30天,观察训练前后身体机能及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对照组各项有氧能力指标均显著下降,呈明显的疲劳状态,而实验组最大摄氧量仍保持原水平,通气阈略上升,尤其是代表单纯有氧能力的通气阈时作功显著增大。研究表明,实验组有氧能力的改善主要是由于组织内脂肪供能的加强所致,而适当补充L-肉毒碱可能正是改善脂肪代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 test to changes in endurance fitness resulting from a 6 week training intervention. Sixteen participants (mean +/- s :age 23 +/- 4 years;body mass 69.7 +/- 9.1 kg) completed 6 weeks of endurance training. Another eight participants (age 23 +/- 4 years; body mass 72.7 +/-12.5 kg) acted as non-training control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1) a standard multi-stage treadmill te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VO 2max , running speed at the lactate threshold and running speed at a reference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3 mmol.l -1 ; and (2)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 test, which involved two supramaximal exercise bouts and an 8 min walking recovery period to increase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an incremental treadmill test. Additionally, a subgroup of eight participants from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completed a series of constant-speed runs for determination of running speed at the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 The test protocols were identical before and after the 6 week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VO 2max , running speed at the lactate threshold, running speed at a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3 mmol.l -1 or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In the training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VO 2max (from 47.9 +/- 8.4 to 52.2 +/- 2.7 ml.kg -1 .min -1 ), running speed at the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 (from 13.3 +/- 1.7 to 13.9 +/- 1.6 km.h -1 ), running speed at the lactate threshold (from 11.2 +/- 1.8 to 11.9 +/- 1.8 km.h -1 ) and running speed at a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3 mmol.l -1 (from 12.5 +/- 2.2 to 13.2 +/- 2.1 km.h -1 ) (all P ? 0.05). Despite these clear improvements in aerobic fitne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actate minimum speed after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from 11.0 +/- 0.7 to 10.9 +/- 1.7 km.h -1 ).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when assessed using the same exercise protocol before and after 6 week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s no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endurance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