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与方法:采用问卷以及访谈法对安徽省395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离职意向状况以及压力应对策略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18.2%的教师有轻度职业倦怠,7.8%的教师具有中度的职业倦怠,2.8%的人具有重度职业倦怠;有17.2%的教师具有离职意向。82%的教师具有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压力因对策略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相关。积极认识和集中资源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否认和心理解脱对离职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与特点,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提供实证性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对乐山师院304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教龄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和职称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但仍有部分教师存在倦怠情况,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省395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5%的教师有严重职业压力,43.8%的教师有轻度职业压力;有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8.2%,7.8%和2.8%.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4.
教师方面◆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在教育领域中的确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一个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自身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职业倦怠是与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教师经历的压力是教师产生倦怠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在遇到压力事件时尽快进行调整,以免发生职业倦怠。所以,有了职业倦怠症状的教师也不要慌张,要对职业倦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这种症状看作是工作压力给自己的一个提醒。要相信职业倦怠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缓解的。  相似文献   

5.
标签     
《教育》2012,(10):9-9
六成 《中国教育报》调查:中小学教师职、比倦怠已成为其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职业倦怠的分布看,有六成的教师明显感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中部分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严重困扰。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但整体并不严重,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工作满意、师生关系和人际知觉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惠州市10所有代表性的乡镇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总体职业倦怠感得分为1.78,低于职业倦怠感得分中数2.5,职业倦怠感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有教龄、职称、工资待遇、工作量等4个。建议采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奖励机制、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等方法来做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校教师组织支持、职业倦怠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组织支持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幸福感量表对海南省3所大学156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检验组织支持、职业倦怠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职业倦怠在组织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组织支持对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β=0.594,p<0.001);(2)组织支持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β=-0.647,p<0.001);(3)职业倦怠对幸福感有显著负向影响(β=-0.536,p<0.001);(4)职业倦怠在组织支持与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间接路径效应值为0.264,置信区间上限为0.110,置信区间下限为0.453)。结论:加强组织支持可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并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倦怠越低,幸福感会越高,同时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组织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关注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江西77名思想政治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情绪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表现出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和学生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赣州市18个学校109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及41位教师的访谈发现:赣州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以社会、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压力为主;近四成左右的教师有明显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疲惫和少成就感;人口学变量和职业状态变量对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水平有影响;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在最高获奖级别上的差异折射出教师发展阶段中的"高原期";对职业的认同度及其职业能力共同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MBI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内蒙古8所职业院校的1340名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并不严重,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职业倦怠集中体现于教龄在1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专职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基础课教师身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那些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80后”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社会各行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并走进教师岗位的“80后”,他们的职业倦怠又有一些新的成因。利用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措施来化解和改善“80后”教师的倦怠心理,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可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500名高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师有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两方面;在高职教师中实施全面报酬战略,能有效降低其职业倦怠感,其中内部报酬、认可与赏识、工作与生活平衡、职业发展、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等六种报酬方式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固定薪酬、可变薪酬和福利等三种报酬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MBI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农牧两所职业院校的134名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并不严重,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职业倦怠集中体现在教龄在1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专职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基础课教师身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那些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职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校内管理机制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了主观幸福感。它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旨在分析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内部联系,并探索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人格特质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239名山西高职教师的人格特质、职业倦怠现状及人格特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高职教师的人格特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工作倦怠的程度,其中性格开朗、情绪稳定、亲和力强的教师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应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降低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9.
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要建立良性的支持系统,学校要改进组织管理,教师个人也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为数不少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缓解,必然会对社会、学校、教师带来危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对110名有职业倦怠行为或倾向的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人际关系调适,并在一年后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中职教师正确面对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