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远程教育评估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进行了6年,对试点高校的试点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管理、总结经验、促进建设、推动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探讨了中国远程教育评估的定位,提出了评估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并对远程教育评估的一些要点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是改变现存社会教育的一种活动,它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政策的外在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然而,这种教育政策的调整不是随意的,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政策的评估研究必须科学规范化.对于飞速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来讲,远程教育政策是发展远程教育的主导性因素,是促进教育、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政策评估的科学化也即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在政策评估与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理论及远程教育政策评估模型,希冀为我国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促进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评估是全面、系统掌握教育状态,有目的地控制教学,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估作为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旨在从实践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政府评估和中介机构评估之间的异同,找出未来发展趋势,为下一步教育部开展更大规模现代远程教育评估提供政策咨询.  相似文献   

4.
国际远程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国际远程教育的评估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目前,远程教育评估已呈现出研究上的专业化、方法的综合化、内容的扩大化和主体的多元化等四大趋势.研究和把握远程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是合理使用评估方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远程教育政策是发展远程教育的主导性因素,政策评估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其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我国教育政策评估起步较晚,目前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因此有必要借鉴公共政策评估和教育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类型、方法和模型,探讨构建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理论的途径,以提高我国远程教育政策评估实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远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成人教育来说,远程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远程教育评估体系除具有教育评估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性;通过对其共性与特性的分析,加强对远程教育评估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项目评估融合了远程教育系统、专业以及课程评估的主要内容,并逐步与项目管理的方法相整合.本文采用比较远程教育研究的方法,对比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开展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与南非的交互式广播阶段性教学项目在评估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与工具方面的异同.结论为交互式广播教学项目评估的特点在于目标全面覆盖了项目评估的五个层次,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评估问题具体、内容覆盖全面,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收集分析数据,整体评估操作性、诊断性极强;我国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评估的特点在于综合描述评估问题,围绕项目过程与影响选择评估内容和工具,侧重于项目的总结与经验的推广.最后,本文探讨了大型远程教育项目评估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厘清远程教育评估、评审、认证三个概念的共性与个性;并以电大试点评估、ICDE质量评审、ISO9000族标准认证为例,对三者具体实施过程做简单介绍,并加以比较,以期对中国远程教育机构选择认证的机构和方式提供建议;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远程教育评估、评审和认证对中国远程教育下一步质量保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E-Learning为主的远程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远程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成为各国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认证或评估指标体系来规范及促进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德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的总体结构,详细解读其中各个指标及子指标项的内涵,指出德国的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的特色,以及给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先后出台了与网络教育或网络课程有关的认证或评估指标体系,以规范网络教学行为,保证网络教育质量.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本文首先从评估客体、评估主体、指标结构、评估目的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对两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进行比较,之后再从具体内容入手,对两国的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项进行分析比较,并从评估类型、评估主线及评估标准三方面讨论中德差异带给我们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方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