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开展活动,使活动所蕴涵的个体真正与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教学《品德与生活》课,老师们苦苦追求的就是“活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考虑比较多,但对于活动的有效性却认识不足。这里所说的“有效”,指是否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所在,是教师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明确。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曼思曾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它智慧地说明了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和坏习惯的难克服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应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体现了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  相似文献   

4.
以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中“名字的故事”一课为例阐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进入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能使课堂充满灵感,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及情感。  相似文献   

5.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既是当下课改倡导的一种理想境界,也是学生实际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走向盖源于此。我认为,小学社会教学只有切实把握“三重三实”策略,亦即重经验唤醒,再现学生生活实景,重探究引领,激活学教实态;重氛围营造和情境创设,关注学生发展实情,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一、重经验唤醒,再现学生生活实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近乎自然的状态下,唤醒学生色彩斑斓的生活经历,实现学生生活的“实景再现”。这种自然再现,其实也是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构建探究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其创设的情境下,以多种形式展开探究互动,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师生、生生及其与文本信息问的互动,将探究一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经济的时代,科学是关键,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靠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素质教育的重任,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把握好两个尺度首先是把握“动”与“静”的尺度,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静”,静听静思,静中有动;能“动”,动口动手,动中有静,这是《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就会走向反面,使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制图教师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把尺子、一个圆规用到底,教具、模型、挂图基本不用,…  相似文献   

8.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并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胆怯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这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却没有得到关注与引导。一方面,由于儿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整合了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程 ,(以下简称品德与社会 )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从小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 ,认识社会的需要出发 ,将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价值观和初…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无论是落实双基,还是培养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组织动机,激发兴趣”,让学生经常用来自“自我强化”的动力学习数学,并养成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首先论述了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后.指出“社会进步与发展为课余体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的同时。分析了课余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议学校教育只有重视并支持课余体育的发展,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生动,保障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是针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体验性和活动性等基本特点,使学生在课堂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体验来学习知识、升华情感,并将学习结果最终指向现实生活,指导自我实践。在农村小学实施情境体验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农村小学的教学主体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辅以相应的实施策略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职 业高中相对于普通中学是一种完成性教育 ,自有其特殊性 ,学生毕业就要加参工作走上社会 ,对一个毕业生来说其人生目标、人生态度、思想方法、处事能力、公德意识、文明修养等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存质量与发展 ,职高教育除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对职高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更应重视礼仪教育 ,加强品德修养。一、礼仪教育可提高职高生的道德水平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 ,礼仪是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礼仪 ,反过来也只有人类才懂得礼仪。人与人生活在社会里 ,注重仪表形象 ,养成文明习惯 ,掌握交往礼仪 ,融洽人际关系 ,…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这门综合课程要求教师打破课堂教学常规,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 ,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现代化课程理论把环境因素作为儿童德育教育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我们以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为设计思路 ,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关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部分教育内容为依据设计了本《德育棋》。它采用了在教学中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879名本科生进行连续四年的体质追踪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校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听讲、学会思考、学会表述、学会记忆",讲好每一节课.师生只有默契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而班集体的建设,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之上建立起来的”。培养、组织、建设优秀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分辩是非的能力和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基本品质的培养,必须在集体的力量中逐一完成。因为,一个孩子从幼儿…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需要生活的实践,教育是流动的活水,适应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的变迁,探索生活的发展方向,在探索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休养,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中高职衔接学生,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阶段,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带来好的命运,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高级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