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从动机的内涵出发,结合花样滑冰运动的特点,探讨了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动机激发的具体措施。研究发现,帮助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采用正确的强化手段,通过适当的竞赛活动等培养途径和举措,对提高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好的作用,既能增强训练效果,又有利于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成长,对花样滑冰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训练实践,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阐述花样滑冰运动员身体训练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身体训练方法,以期为花样滑冰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今后的运动训练过程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花样滑冰运动员综合素质训练水平的提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来国内花样滑冰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艺术表现力训练方法等综合素质训练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近十年来花样滑冰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多为强调单方面素质训练,没有将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艺术表现力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我国花样滑冰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花样滑冰比赛时运动员跳跃高难度动作的心理状态及心理训练的作用,提出花样滑冰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以及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提供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花样滑冰身体训练阶段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颖  王旋 《冰雪运动》2003,(3):26-26,88
身体训练是花样滑冰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身体训练应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年龄和训练水平划分出身体素质、身体能力和运动能力3个各有侧重的训练阶段,对各阶段训练的要求和手段分别进行阐述,旨在科学地安排训练,从而保障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最佳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陆地训练在花样滑冰旋转平衡稳定性和动作流畅延伸性的训练中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各关节肌群肌力的协调能力是花样滑冰冰、陆结合训练的目的。陆地与冰上训练相结合是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与机能的必要方法、手段,是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平衡能力的重要途径,陆地训练配合冰上练习可使运动员提高对正确身体姿势的感觉、发力肌群的控制能力、掌握专项技术技巧,采用冰、陆结合的训练方式适当地变换训练的环境和训练的内容,可以在心理上给运动员一个适当调节放松的空间,有利于消除精神疲劳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7.
花样滑冰是滑冰技术和冰上艺术相组合的非周期的技巧性运动项目,它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动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生理特点是指经过花样滑冰专项训练生理上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心理训练则是花样滑冰系统训练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内容之一,无论是技术心理还是比赛心理,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出对平衡要求的特殊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灵感性、前庭器的稳定性、感官器官的敏感性等生理特点;提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是建立技术心理稳定的前提、训练方法和教法对技术心理稳定性的影响、意念训练在技术训练的应用等心理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花样滑冰初期训练简单乏味、学员流失严重的问题,阐述趣味性训练在幼儿花样滑冰教学中的作用与方法,旨在不断壮大花样滑冰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黄冰  林鑫 《冰雪运动》2003,(3):24-25
为了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的整体水平,就其业余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花样滑冰业余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冰雪运动相关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冰雪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花样滑冰作为我国冰雪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之纳入高校体育课程并加以推广是培育冰雪运动人才的关键。分析花样滑冰的开展现状,发现当前花样滑冰进校园过程中面临认知观念不强、场地设施匮乏、专项师资不足的困难,同时梳理花样滑冰训练在大学生身心健康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价值,其对于提升大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构建各主体价值认知、优化课程设置、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等实践路径,旨在充分发挥花样滑冰训练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