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钊 《职大学报》2012,(2):94-97
历经长达两个半世纪的争论,死刑的限制与废除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所认可,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保留并实际适用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其死刑政策屡屡遭到质疑。延续几千年的死刑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究竟当如何?中国的死刑政策究竟何去何从?本人认为,中国有限保留死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死刑存废问题已经成为刑法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面对国际上废除死刑的大潮,中国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盲目废除死刑有害无益,无视国际立法趋势好比闭门造车,因此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增加死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因其自身具有的残酷性,其存废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在实践中已经有多数国家废除了死刑,而我国仍然保留着这一制度。但是在国际社会积极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影响下,我国的死刑制度也逐渐出现了松动态势。本文通过对死刑制度存在正当性的质疑,分别从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及民意角度对我国死刑废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死刑制度终将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手段,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存废的争议从未停止。无论是留存论者,或是废止论者,均能提出各种论据,从而形成各家争鸣的论战。死刑最显著的进步是其执行方式,但无论何种执行方式,都显现出不人道的残酷性,以及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本文探讨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死刑制度,西方死刑废除观及其背景,分析我国死刑废除难以逾越的根本障碍,最终提出我国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所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极端的手段。死刑依托于国家权力、社会观念而存在,死刑的价值在于公正、效益与人道。文章从这几点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死刑刍议     
死刑,又称为极刑、生命刑、慎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之刑,是刑罚中最古老、最严厉适用范围最广泛的重刑。在适用威吓主义的时代,死刑确实起到过“治乱世用重典”的作用,故被历代统治者大量采用并规定在刑法条文中,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往往和肉刑结合使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刑罚从威吓主义一变而为改善主义,特别是1764年意大刊刑法学者贝卡利亚首倡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存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成为西方法学界争议的中心,至今尚无定论,但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仍保留死刑这一客现形势下,无论是死刑废除论者,还是死刑存在论者,都开始将研究点转到死刑适用程序上,希望通过构建死刑正当程序来限制死刑.在参考许多学者对死刑正当程序研究的基础上,对死刑正当程序的含义进行论述,分析其中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8.
限制直至废除死刑的做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广。然死刑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且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在死刑存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危机多发期。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分化重组、社会利益多元化,大量不稳定因素产生,在社会诸领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并造成极大的危害性。要防范和消除这些危机,必须要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0.
死刑案件诉讼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刑罚,是所有刑罚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在目前我国死刑仍被保留的情况下,通过刑事程序法对死刑予以控制是比较可行且改革成本较低的路径。慎重适用死刑并可能地减少适用死刑必须对死刑案件诉讼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公安机关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收容教育,切实加大了对卖淫嫖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净化了社会空气。但是,被公众广泛质疑具有明显违法性的劳动教养制度被废除之后,近期又接连发生的卖淫嫖娼事件将收容教育制度推上了风口浪尖,收容教育制度是否具有违法性、是否应予废除的问题更加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收容教育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应予及时废止。  相似文献   

12.
从数千年刑罚日趋人道化的演变历程来看,废止死刑应是历史必然,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治安稳定于良性的状态下,且“以命抵命”、“以暴制暴”等各种报应观念从社会心理淡出时,在一个具体的国度内才能真正废止死刑。显然,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目前综合情况而言,死刑的废止应该阶段性进行,并构建相应配套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从数千年刑罚日趋人道化的演变历程来看,废止死刑应是历史必然,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治安稳定于良性的状态下,且"以命抵命"、"以暴制暴"等各种报应观念从社会心理淡出时,在一个具体的国度内才能真正废止死刑.显然,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目前综合情况而言,死刑的废止应该阶段性进行,并构建相应配套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的来临对法律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司法能动提供了空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放大了法律的缺陷、风险发生时社会纠纷的激增以及风险社会对常态社会的诸多逆反等都为司法能动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尽管如此,风险社会中司法能动仍有一些限度和界限。风险发生时司法能动的预防功能有所减弱,同时司法能动在风险责任认定上也存在一定缺陷。风险社会的司法能动必须遵循司法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公正。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刑罚之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当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的素质以及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很多国家之中,死刑已经被取消了。即便是在那些依旧使用死刑的国家之中,该刑罚的应用范围也正在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毫无疑问,死刑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剥脱,因此必须要对其严格控制。从目前使用死刑刑罚的国家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使用了程度不同的救济程序,以此来对死刑的适用来进行严格限制。在我国,死刑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那么,死刑复核程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救济程序,无论是对于罪犯的保护还是对于死刑的限制全部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当然,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弊端,如果对此忽略不予以重视,那么不仅不能匡扶正义,而且也会使得死刑错判误判率增高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对这些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彻底解决,纠正所存在的缺陷,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意义都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类体育媒体在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信息、体育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极不协调的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现象.由此,笔者拟从体育媒体全图景传播的视角探讨体育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确证体育传播媒体所应承载的社会责任.只有让全媒体都认清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使我国的体育媒体为受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体育信息,才能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发扬光大,努力使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传媒大国.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代欧洲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公共领域理论,在运用于解读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时,必须与中国的特殊历史经验相结合,揭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特殊性。清末教育改革中废科举、派遣留学生、兴学堂的三大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以学校、学会、报纸为主要形态的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扩张;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通过现代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确立,为趋新知识分子从事公共批判和监督奠定了新的知识基础,造就了公众和公共舆论品质。教育改革和公共领域的扩张,导致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被削弱,面对由改革所带来的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作为改革发起者的清政府却无力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死缓制度作为限制死刑实际执行数量的一种死刑执行方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应当退出历史舞台.本文论述的就是死缓制度废除的应然性.  相似文献   

19.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律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在经济法领域,人们不断地修改并废除旧法、建立新法,最终真正意义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21世纪的今天,却很少有人将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家庭关系的婚姻法上来,这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有关我国婚姻法的若干问题展开论述,旨在让人们真正认清和理性地看待我国的婚姻法制度,让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民主平等、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的环境中,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使得死刑复核程序逐步规范和完善.但是,这一做法只是解决了核准权的归属问题,治标不治本,而要剔除存在于其中的顽疾只有确立开放性的诉讼程序--第三审,才能使死刑案件救济程序真正成为保障死刑正确适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目前已具备了构建三审终审制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理念基础,应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