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定量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在竞赛规则下太极拳推手技法中“掤”的特质和原理进行了实践分析。研究认为:竞赛规则是影响竞技太极拳推手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规则的演进促进了传统太极拳推手由双人体会、揣摩太极拳劲法变化的徒手练习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竞技性、观赏性、高强度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从理论层面上看,“掤”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仅是指某个技术动作,更是一种攻防意识和反应状态;从技术层面上看,“掤”是在两点接触控制外,第三点出现变化而形成的滚动的力,形成滚动力的要素与发力的方向和路线相关,从而达到破坏对手身体平衡的作用;利用试验方法阐述“掤”劲的原理、作用及延伸性,客观地反应太极拳技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为竞技太极拳推手技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1982年11月下旬,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竞赛内容包括武术散手和太极推手等两大项目.把太极推手列为全国武术对抗竞赛项目之一,促进和提高了各地太极推手爱好者的技艺水平.长久以来,由于太极推手运动向着单纯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竞技太极拳发展趋势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对太极拳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竞技比赛上,还包括太极拳社会民间活动的普及、太极拳国际化的推广。《全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和《全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这两本规则目标定位不同,两本《太极拳竞赛规则》在修订上还需完善。太极拳的《两本规则》要互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竞技武术徒手格斗项目,竞技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巧致胜的技术特点能够反映武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更好传承武术技击技术,为其走入竞技体育、走向国际体坛打好基础,选择与竞技太极推手技术较为相似的中国式摔跤、柔道作为比较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三者的技术形成历程,并从技术组成类型、上肢主导类技术、下肢主导类技术、技术组合之间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为竞技太极推手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竞技太极推手技术内容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厘清太极拳特色技法内容,禁用非典型太极拳技术;推手形式由“搭手”后“插把”调整为“四正”“四隅”;以太极八法为依据,形成竞技太极推手指定性“引化”“发放”技术;界定组合技术,调整有效进攻范围,更为全面地展现太极推手的传统内容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中国太极拳竞赛现状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场观察与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太极拳项目的竞赛水平作一浅析,其结论:太极q类与武术其它项目相比,其整体水平较低,太极参类各项目的发展不均衡,传统拳式的风轮、特点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武术理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代表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武术技术的发展差强人意。基于此,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历史回顾和对武术的影响分析,对传统武术精华及其独特价值归纳,认为武术体育化是历史趋势,但被动体育化横向肢解了武术本体。武术应顺应搏击运动历史潮流,以中国传统武学思想为指导,以散打运动为基础,融合传统武术摔和站立拿技术,形成踢、打、摔、拿有机融合的技术体系;训练手段中,将太极推手、站桩、拍打等培养触觉和寸劲的传统训练手段融入现代格斗训练中;竞赛上完善踢、打、摔、拿四种技术为一体的规则体系,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既展现中国武术搏击特点、又彰显现代体育趋势的新型武术搏击项目。对于武术技术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手段,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宏观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1985年第一版《规则》开始,武术竞赛规则经过8次不同程度的修订,逐步走向完善;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促进了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2002年《规则》的制订标志着我国竞技武术运动开始朝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竞赛规则演变的外部动因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促进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分析,提出外部动因是促进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为:改变比赛办法,缩短比赛时间,加快比赛节奏;更加注重比赛的观赏性和精彩性;更加注重技术的稳定性和对抗的激烈性;更加注重评判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加大了反兴奋剂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武术与技能类难美性项目竞赛规则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武术竞赛规则38年来的发展变化,并同同属难美性项目规则比较,从而探索更有效、更科学、符合国际比赛惯例的武术竞赛规则。  相似文献   

10.
武术竞赛规则与武术技术体系的互动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我国竞技武术技术体系的变化与规则制订的依据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横断面,以时间回溯为纵轴,把套路形式的法则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特征和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新旧规则的逻辑分析和对比,对武术竞赛规则与其技术体系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规则内容的变更直接影响着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则对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呈现"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竞技武术运动的发展就是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机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传统失真等。传统武术急需重建和再发展,其途径是一条评价、整合、推广的道路,评价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实现其传统文化、技击、健身价值;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包含相邻技术系列、性质相近拳种、从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角度、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五个层面整合,相对应的应该有一套整合的措施;推广主要有段位制模式、竟赛模式学校武术模式。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是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功法教育理念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格斗技术,提高人体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激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而编创的各种专门练习.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传统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功法修炼是一种文化熏陶;传统功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指出:传统武术功法教育是动态而多层次的,宜采用"熏陶"的方式,坚持树人为本、重在体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及至功能的变化,要融入奥运大家庭,武术改革之路绝对不会平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现状,提出了中国武术运动改革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依然显得发展缓慢,推动不力,重视不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武术项目的不确定和难操作性,注重竞赛内容和竞赛结果,忽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的支撑和渗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胎生于中华传统文化母体,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墨家军事思想对中国武术技击影响主要表现为,全胜思想催生强技待敌的慎战理念,尚守理念造就守弱处雌的防御特色,战斗精神涵育以胆为先的武勇精神,制敌策略形成扬长避短的技术风格,谋略意识构建用奇重谋的尚变传统;墨家道德思想对中国武术道德精神的塑造表现为,非攻止战理念迁移为止杀劝和的武术手德,兼爱平等意识形成了和睦友爱的传统,尚义重利取向引领了武术技击实践,墨家任侠精神丰富了武侠精神内涵。以墨家思想透视中国武术,有益于加速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激发中国武术创新的生命力,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中国式摔跤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代表之一,是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展现东方哲学精神的一项体育运动。为了探究中国式摔跤发展历程,揭示影响其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和所蕴涵的启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式摔跤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其运动竞赛、竞赛规则和科学研究等相关要素。研究结果:1)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历了2个时期和6个阶段;2)全运会时期,受到重视,运动竞赛达顶峰,竞赛规则多次修订,科学研究稳步推进;3)非全运会时期,身处尴尬境地。运动竞赛活动呈现波浪式,竞赛规则两次修订但未出版,科学研究呈现广度有余、深度不够;4)合法的协会社团和学会社团不健全;项目名称不统一;运动竞赛活动没有形成“塔式”体系结构;竞赛规则反映中国式摔跤特点不显著。据此建议:辩证处理好三组关系、合理运用好三种力量、坚持走好三条道路,形成多元化推广模式和发展方式;构建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体系,确定国际通行规范的项目名称,统一技术动作名称和术语。以期自我革新,摆脱尴尬境地,形成中国式摔跤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担任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开路先锋者。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竞赛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竞赛目前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竞赛内容不全面,分类方法存在争议,竞赛较少且办法单一,规则不尽完善。最近几年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武术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应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竞赛模式作进一步研究,旨在为传统武术竞赛提供有益的借鉴,探求适合的传统武术发展的竞赛模式。并得出结论:依照功、套、用一体的模式设置传统武术的全能竞赛模式符合武术本身的特点和项目发展的要求;武术全能的竞赛模式如果要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竞赛规则,培养高素质的裁判队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武术目前在世界各种格斗风格艺术中的影响与地位的调研、统计分析,提出了在武术推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武术在国际上已有的良好信誉和扎实的群众基础;继续发挥电影、电视媒体对武术的宣传作用;要重视武术技术的实用性、格斗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交流与研究;在推行武术运动模式和开展武术竞赛活动时,要尽量保留并突出武术技术演练中的实用性和格斗性的特点;要与海外各种武术组织、团体、学校加强联系,把武术渗透到海外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从而提高练武团体的整体素质,真正使武术成为世界体坛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在沉醉于成为神圣的现代奥林匹克殿堂里的一员而努力自我"蜕变",甚至为了所谓的"国际惯例"(完全按照西方体育文化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着"竞技化"变革。然而,为实现武术"入奥"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再一次化为泡影。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武术"入奥"再次失败是难能可贵的清醒。研究认为:具有典型东方的"文化符号"的武术,要求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必须强化武术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应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散打项目无疑是当前武术"入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