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强度间歇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免疫稳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向辉  郝选明 《体育学刊》2011,18(4):127-132
为了解较大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液细胞和分子免疫状态的影响规律。对5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16周较大强度的间歇有氧练习和中等强度的持续有氧练习后观察其血压与免疫稳态的变化。结果发现,经2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后,所有受试者IL-4的浓度都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大强度间歇训练后IFN-γ、IFN-γ与和IL-4比值却出现了明显的提高(P<0.05),中等强度持续有氧练习前后IFN-γ、IFN-γ与IL-4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结果表明大强度间歇练习不会导致高血压患者Th1/Th2的偏移而引起免疫系统稳态失衡;二种练习方式均能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显著降低,但持续性有氧练习对脉压的影响不明显,而大强度间歇有氧练习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脉压。高血压患者进行较大强度的间歇运动是可行并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浆CRAMP的影响规律。方法26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中等强度的持续有氧练习(CE组)和较大强度的间歇有氧练习(IE组)16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和外周血CRAMP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中,躯体疼痛和社会功能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6项指标与运动干预前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其4项指标: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IE组均高于CE组(P<0.05);IE组CRAMP在运动后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但CE组CRAMP在运动后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运动与中等强度持续均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间歇运动的效果更好,且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衰老信号分子CRAMP水平;间歇运动是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间歇和持续有氧运动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从而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SportDiscus、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有关间歇与持续有氧运动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包括偏倚风险评估、异质性分析、合并效应与效应大小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297名被试;2)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有效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BMI、有氧适能和疲劳、幸福感等身心健康指标;3)两者在改善HbA1c%(P=0.04)、总胆固醇(P=0.00)、收缩压(P=0.00)和有氧适能(P=0.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至高等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有氧适能的干预效应更优,而长于12周、5次/周、大于30 min/次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对总胆固醇可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应。结论: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一定程度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相较于持续训练,间歇训练能更有效降低HbA1c%、总胆固醇、收缩压、提高有氧适能,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是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较为有效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4.
大强度间歇运动骨骼肌分子适应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强度间歇运动可能代表一个独特的运动方式,充分认识大强度间歇运动诱导骨骼肌分子适应机制非常助于制定相关的训练方法。大强度间歇运动特征为短暂的间歇性肌肉收缩。当前研究表明大强度间歇运动诱导骨骼肌的表型变化可能和传统耐力训练一致。但不同运动方式激活信号途径可能存在信号间交互方式、前反馈和后反馈调节等。因此,尚需大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大强度的无氧间歇练习、有氧耐力练习及其组合练习的次序对恢复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4次运动:600 m间歇跑练习、30 min大强度持续跑练习、600 m间歇跑加30 min大强度持续跑练习,30 min大强度持续跑加600 m间歇跑练习,分别在运动前(0~10 min)、整个运动期间和运动后恢复期(0~20 min)记录RR间期,并进行相应HRV分析以及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进行血乳酸测试。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中HR、EPOC和TRIMP均显著增加,但组合练习次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恢复期20 min内,HR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渐降低,但同一恢复阶段不同运动方案之间无显著差异;RMSSD、SDNN、SDNN/HR、HF和LF变化相似,在整个恢复阶段均显著低于安静值,但HF和LF在恢复期(15~20 min)显著增加;而LF/HF随着恢复时间延长显著增加。结论:大强度的无氧间歇练习、持续有氧练习及其组合练习,在运动后早期恢复阶段(0~20 min)HRV变化趋于一致,提示耐力运动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可能不具有运动形式依赖性。此外,大强度无氧间歇和有氧耐力练习的组合练习次序不影响运动后恢复期心脏自主功能的调节,恢复期20 min内,交感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评定足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可从心肺机能、乳酸阈及心率拐点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还可通过CONCONI、PALIER测试和12min跑等多项场地测试方法进行专项有氧能力的测定。训练中最大有氧强度的监测不仅要测运动中的心率,更重要的是间歇恢复期的心率。  相似文献   

7.
大强度有氧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2名南京工业大学田径队经过系统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参加大强度有氧训练的实验,并对他们进行相关运动能力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研究表明:大强度有氧训练,对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机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生物学刺激。建议在制定大强度有氧训练计划时,应合理采取提高快速能力的训练手段,同时注重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营养补给。  相似文献   

8.
对大强度有氧训练的机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2名经过系统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参加大强度有氧训练的实验,并进行相关运动能力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研究表明:大强度有氧训练,对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机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生物学刺激;建议在制定大强度有氧训练计划时,应合理安排提高快速能力的训练手段,同时注重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营养补给。  相似文献   

9.
糖的有氧代谢是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机体摄入和运输氧的能力、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和机体内糖的贮备等,都是影响运动员糖有氧代谢的因素。个体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和低氧训练法等,可提高不同专项运动员糖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采用ELISA法,研究短期低氧、不同强度常氧运动和高住低练对大鼠腓肠肌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和常氧运动诱导的骨骼肌VEGF表达属早期效应,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比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诱导更多的VEGF表达,高住低练削弱了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诱导的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1.
张展嘉  李天晴  张冰 《体育科研》2015,(3):49-51-71
探讨了记忆编码后短时有氧运动对长时记忆的影响,以及运动强度这一因素在短时有氧运动与长时记忆关系中的作用。实验选取48名在校大学生(男女各半),分为控制组、低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运动组,运动组进行30 min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控制组则不进行运动。通过测试一周后对之前学习的中性词汇的再认成绩来评价长时记忆固化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有氧运动强度对长时记忆固化的影响存在差异:高强度短时有氧运动能够显著提升长时记忆固化水平(P<0.05=,低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对长时记忆固化水平则不产生显著影响(P >0.05)。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长时记忆的影响不随性别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强度运动训练对Walker 256接种大鼠抗肿瘤的作用。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n=40):运动训练组和非运动训练组。高强度运动训练8周后,运动训练组大鼠又分为两组(n=20):运动对照组和肿瘤种植运动组。非运动训练组大鼠又分为两组(n=20):静坐对照组和肿瘤种植静坐对照组。高强度平台运动训练课程持续10周,5d/W,30min/d,85%VO2max。观测血浆中多种酶、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和Walk-er 256肿瘤细胞的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代谢酶、H2O2生成量、吞噬率和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等指标。结果:高强度运动训练能够延长肿瘤接种大鼠的生存时间,降低肿瘤重量,阻止恶病质的发生;高强度运动能够抑制Walker 256肿瘤细胞接种大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代谢酶的活性。结论:高强度运动训练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潜在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大强度间歇训练心肌细胞分子适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动强度可能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学参数。运动诱导心肌细胞内在的分子变化机制表明大强度间歇训练可能是提高心脏功能最佳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训练对大鼠冠状动脉TGF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跑台训练方式建立大鼠有氧运动和疲劳运动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冠状动脉TGF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有氧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TGFβ的MOD值虽有降低但并不显著,TNFα的MOD值明显降低(P〈0.05),疲劳运动组与对照组和有氧运动组比较,冠状动脉TGFβ和TNFα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氧训练可使TGFβ和TNFα适度表达,疲劳训练会导致大鼠冠状动脉TGFβ和TNFα过量表达。因此认为运动训练与TGFβ和TNFα表达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运动训练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训练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跑台训练方式,建立大鼠有氧运动和疲劳运动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主动脉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细胞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有氧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NOS 3个亚型及Bcl-2,Bax表达差异显著(P<0.05);疲劳训练组与对照组和有氧训练组比较,主动脉iNOS、eNOS及Bcl-2,Bax表达差异显著(P<0.05),nNOS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结论:运动可引起大鼠主动脉NOS 3个亚型及Bcl-2,Bax表达变化,且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有氧训练可使主动脉NOS适度表达且抑制细胞凋亡,疲劳训练会导致大鼠主动脉iNOS过量表达,细胞发生凋亡现象。因此认为,运动训练引起NOS亚型表达变化与运动诱导的主动脉细胞凋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特定负荷强度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利用德国产Cortex 3B型号的心肺功能仪,对我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班学生进行一年的无氧阈强度训练前后的部分心肺功能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氧阈强度下健美操运动可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率、肺通气量、最大摄氧量、氧脉搏、血压等心肺功能指标。研究认为,适宜的负荷下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运动训练对大鼠房室节显微结构及Bax、Bcl- 2 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和大强度疲劳训练对大鼠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AVN)显微结构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跑台训练方式。建立大鼠有氧运动和疲劳运动模型,分别采用普通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AVN组织结构及该区调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有氧训练组AVN组织结构良好,传导细胞较多且界限清晰、结构完整,Bax表达低于安静对照组和疲劳训练组;Bel-2表达则相反,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和疲劳运动组;Bcl-2/Bax比率有氧运动组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和疲劳运动组。疲劳训练组AVN实质细胞分布稀疏、单位面积下细胞数目减少且有区域化溶解和空泡化现象,Bax表达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和有氧运动组;但Bcl-2及Bcl-2/Bax比率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和疲劳训练组。结论: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影响大鼠AVN传导细胞及该区Bax、Bcl-2的表达,有氧运动能使大鼠AVN传导细胞显示良性变化且抑制传导细胞凋亡。大强度疲劳训练可造成AVN传导细胞发生病理改变、促进AVN传导细胞凋亡,与运动实践中运动性心律失常及运动猝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不同强度模拟HiLo与常氧训练对白细胞及其分类指标的影响,研究不同强度模拟高住低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成6大组(16小组):常氧安静组(8CC)、常氧高强度组(TCH)、常氧低强度组(TEL)、模拟HiLo安静组(CGD)、模拟HiLo高强度组(TGDH)和模拟HiLo低强度组(TGDL)。5周低强度训练6周高强度训练结束后分别取样,测得白细胞及其分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性低氧暴露与急性运动的双重刺激比单纯的急性运动更加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的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后即刻免疫机能显著下降,休息后可恢复;此外,模拟高住低练可以提高机体对极限负荷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能力,这将为运动员模拟高住低练时机体监控和评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训练对大鼠心肌ATP敏感性钾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大强度组、中强度组和小强度组。建立大鼠运动模型,采用RT-PCR技术与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KATP各亚基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大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Kir6.1的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大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及小强度组Kir6.2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及小强度组SUR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大鼠心肌组织中未能检测到SUR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结果与PCR结果基本相同,但小强度组Kir6.1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各种强度的长期耐力运动训练可增加KATP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Factors influenci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mall-sided soccer games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ype, field dimensions, and coach encouragement on the intens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small-sided games. Data were collected on 20 amateur soccer players (body mass 73.1 +/- 8.6 kg, stature 1.79 +/- 0.05 m, age 24.5 +/- 4.1 years, VO(2max) 56.3 +/- 4.8 ml x kg(-1) x min(-1)).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was performed during three-, four-, five- and six-a-side games on three differently sized pitches, with and without coach encouragement. Heart rat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on the CR10-scale, and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were measured. Main effects were found for exercise type, field dimensions, and coach encouragement (P < 0.05), but there were no interactions between any of the variables (P > 0.15). During a six-a-side game on a small pitch without coach encouragement, exercise intensity was 84 +/- 5% of maximal heart rate,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was 3.4 +/- 1.0 mmol x l(-1), and the RPE was 4.8. During a three-a-side game on a larger pitch with coach encouragement, exercise intensity was 91 +/- 2% of maximal heart rate,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was 6.5 +/- 1.5 mmol x l(-1), and the RPE was 7.2. Typical error expressed as a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ranged from 2.0 to 5.4% for percent maximal heart rate, from 10.4 to 43.7% for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and from 5.5 to 31.9% for RP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xercise intensity during small-sided soccer games can be manipulated by varying the exercise type, the field dimensions, and whether there is any coach encouragement. By u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se factors, coaches can modulate exercise intensity within the high-intensity zone and control the aerobic training stimul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