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8名甘孜州世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亚高原、平原分别采集其与心肺功能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高原-亚高-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训练结束后测得从康定到泸定再到都江堰的最大摄氧量、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蛋白均呈递增趋势,心率呈递减趋势,且除尿蛋白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有利于提高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提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心肺功能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对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提供运动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探讨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的血象变化。结果发现:亚高原训练期WBC虽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进而得出亚高原训练能引起血象指标变化的结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高原训练规律,国家男柔的18名队员到昆明进行了20天的亚高原训练.为观察高原训练的效果及影响,在高原训练前、中、后分别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显示:①20天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血色素平均水平由150.8 G/L升高到156.7 G/L,最大摄氧量平均值由43.3 ML/KG/MIN升高到53.3 ML/KG/MIN;②平均体脂%下降了0.8%,平均体重下降了1 KG;③平均力量增加了12% ~15%;④平均最高无氧功率下降了27.3%.结论:1)20天的亚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柔道运动员的有氧耐力;2)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亚高原训练一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3)高原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控降体重;4)训练强度不足等因素可以影响无氧功率测试结果;5)高原训练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下高原后第一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6.
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角度,综述国内外有关高原、亚高原训练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为高原、亚高原训练的免疫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对国家短道速滑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进一步监控和探讨亚高原训练对国家队短道速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流式细胞单克隆抗体双标记技术检测分析了国家短道速滑队员备战2002年冬奥会期间3次亚高原训练及其前后的细胞免疫参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变化。主要结果和结论:常规运动训练对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一种相对稳态;亚高原训练则显著影响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细胞免疫功能。建议:在研究运动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免疫功能影响时,应考虑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尤其是高原和亚高原环境的影响;在亚高原和高原训练中,应十分重视监测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柔术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前后身体机能和体成分变化的特征,为柔术项目亚高原训练数据化监控和精准化实施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14名柔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血液生化指标和体成分进行监控。结果:亚高原训练后男子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女子运动员网织红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男子和女子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后肌酸激酶均显著下降,男子运动员血尿素显著下降,睾酮值显著升高;男子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后体重、体脂肪含量均有下降,去脂体重略有上升,女子运动员的体重、体脂肪含量、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率显著下降,去脂体重无变化。运动员左右肢肌肉量均衡性均无显著性差异,亚高原训练后男子运动员各部位肌肉量百分比均有所增加,女子运动员节段脂肪均显著下降。结论:亚高原训练可促进柔术运动员携氧能力和骨髓造血功能的提高;柔术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中机能状态良好,男子运动员合成代谢能力优于女子运动员;柔术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后体重均出现了下降,女子运动员下降更明显,且更多的是体脂肪的减少;柔术运动员亚高原训练监控中需注意身体机能和体成分的变化,关注营养状况及水分的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因子-I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试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因子-I的变化情况。结论:(1)通过两个阶段的交替训练,两个组运动员的GH和IGF-I变化幅度减小,运动员对于低氧刺激的调节能力增强了,有利于运动员更好的适应训练。(2)高原-亚高原组第二阶段GH、IGF-I整体水平要高于高原-平原组,表明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运动员的适应期,有利于运动员在高原期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主要做功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力量的变化,研究高原和亚高原训练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探索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赛艇运动员21人,随机分为高原组和亚高原组,分别进行高原、亚高原训练,然后进行平原训练.分别于实验前、高原末及平原末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横断面积,并采用赛艇专项方法定期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素质.结果:高原组:经过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11.1%和儿11.4%,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2.1%和1.4%,男子的股四头肌横断面积在高原末减小6.7%.亚高原组:经过亚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6.9%和8.2%,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11.1%和14%,男、女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横断面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而亚高原组无明显变化,表现为主要做功肌群的最大力量在亚高原组的提高明显大于高原组.  相似文献   

11.
从独生子女角度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成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以独生子女为视角,从体育人才资源储备量的减少、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和结构以及家庭互动定律、独生子女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在运动训练选材中所必须考虑的最基本因素。以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为切入点,科学地分析了独生子女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关系,其目的是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得出了学校(包括训练基地)是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行业体协、俱乐部是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次要途径(社会化途径),提出建立小学(包括健美操培训基地)、儿童中心、少年宫、中学(包括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试点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培训中心、大学(包括体院、体育系、高水平传统项目学校)、健美操俱乐部、国家集训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竞技体育要发展,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县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和根基。结合县级体校重竞技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浅析目前县级体校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独生子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独生子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特点为:周围伙伴从事体育锻炼的氛围;早熟或成人化倾向;性格脆弱。影响因素为:家长的择业观;竞争压力;兴趣爱好等。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出现了许多问题,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是实施“体教结合”办训的典型案例。剖析“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性实现方式,探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与杨泰实验学校“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发[1],我国竞技体育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中因体教脱节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项目办学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提示 :我国体校教练员仅注重于把向上一级输送和成为国内优秀运动员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 ,没有把后备人才培养与奥运争光战略结合起来 ;以世界大赛前 8名作为成材标准 ,我国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成材率仅为 3.4 4‰ ;路径分析表明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竞技效益主要只体现于国内比赛 ,而不是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运动员退役归宿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妥当会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到体育人才的供给与培养。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在分析了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侯爽 《体育科研》2019,(3):30-37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专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得竞技体育人才逐渐从运动员这一单一角色向“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转变。研究以角色认同为切入口,探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角色的转变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员作为“学生-运动员”样本,选取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及部分省市队队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样本,使用结构化心理测量工具,对比两类受访者在运动与学业上的角色认同、心理倦怠与动机变量的差异。得出: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同“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卷入程度更高;双重角色使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与学业任务上的主观价值感存在差异,表现出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对个体的整体人生规划并不冲突;双重角色之间的转化,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