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种类,包括桑巴舞、伦巴舞、斗牛舞、恰恰舞和牛仔舞。这五种舞蹈风行全世界,它既是人们社交场合必跳的舞种,又是体育舞蹈锦标赛的必选项目。这些舞蹈的舞步很规范,教授的层次也多种多样,有一套国际上统一的词汇、技  相似文献   

2.
亚运尚舞     
胡瀚 《新体育》2010,(11):82-83
体育舞蹈是近十年来国际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英文名为DanceSport,它的另一个称谓“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也为大众所熟知。体育舞蹈按照舞蹈风格划分为拉丁舞和标准舞两大系列的十种舞蹈,拉丁舞包括伦巴舞(rumba)、恰恰舞ccha—cha—cha)、桑巴舞(samba)、斗牛舞(pasodoble)和牛仔舞(jive);标准舞包括华尔兹舞(waltz)、  相似文献   

3.
周丹 《体育师友》2006,(1):17-18
1 前言拉丁舞融音乐、体育、舞蹈于一体,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它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斗牛舞和牛仔舞五种风格的舞蹈组合而成。其中,伦巴舞的原始舞蹈风格融进了现代的元素,极富魅力的胯部摆动更显得舞态的柔媚,在缠绵抒情的音乐伴奏下,使其充满了缠绵浪漫的情调;恰恰舞具有诙谐而花哨、俏皮而爽利的风格,舞姿欢快活泼,步伐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富有强烈的激情;桑巴舞起源于巴西,步伐流畅,舞者之间的默契,动感的摆动,使整个舞蹈充满了热情、欢快的气氛。斗牛舞体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研究拉丁舞锻炼对女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测试对比法,对郑州轻工业学院拉丁舞班的女大学生在锻炼前后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和身体形态测试。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显示,拉丁舞班的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优于锻炼前,体重、体脂率和腰臀比和锻炼前有明显差异。因此,长期参加拉丁舞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脂肪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改善体脂分布。  相似文献   

5.
主要针对有抑郁倾向的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初步探讨以中、小强度健美操和跑步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中、小强度的跑步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干预作用,对抑郁情绪状况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奎法和测试对比法,研究拉丁舞锻炼对女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优于实验前,因此,长期参加拉丁舞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改善形态、机能、素质各项指标,可明显增强大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7.
对伦巴舞动作要领及技术要素的掌握是学好拉丁舞的基础,伦巴舞具有重心低、胯部动作优美流畅的运动特点,基于对拉丁舞伦巴运动特点和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对伦巴舞基本动作和姿态包括站立姿态、上肢动作、躯干动作、足部动作、躯干基本动的特点及要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此基础上就舞姿、基本技术、运步、速度、音乐这五个基本要素对伦巴舞的技术训练内容进行了归纳,对技术训练方法和对策作了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谢玉波  熊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78-379,382
对喳喳喳与伦巴舞的比较分析,旨在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为体育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拉丁舞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喳喳喳与伦巴舞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均属于体育舞蹈拉丁舞范畴,但是它们的舞蹈风格、技术特点以及运动强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健身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及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浩  李洁 《体育学刊》2007,14(2):60-62
研究健身操锻炼对大学生睡眠与心理的影响。通过对72名大学生在参加健身操锻炼前后的睡眠质量及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加健身操锻炼后的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锻炼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焦虑和抑郁分值显著小于锻炼前(P〈0.05)。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022年拉丁舞世锦赛中外7对优秀选手的恰恰舞成套编排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中外选手的差异,了解其特点与优势,分析我国选手的不足,为提高我国拉丁舞选手恰恰舞成套编排能力和竞技水平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恰恰舞成套编排中,舞步构成和难度旋转数量最多的是法国选手;节奏运用和空间使用数量最多的是德国选手;舞伴配合引带数量最多的是西班牙选手。总体而言,国外选手在技术和体能方面要普遍优于国内选手。建议:恰恰舞的舞步、节奏、空间、配合及难度的编排设计要与双人的舞蹈风格与能力相匹配,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提升体能素质,根据恰恰舞的特点与自身不足,全面提高成套编排的难美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嘉 《精武》2014,(4):36-3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拉丁舞专选组学生进行了为期16学时的“恰恰恰舞”基本步程序教学法对比教学实验,结论:程序教学法此常规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学生的各项技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程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拉丁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拉丁舞中的伦巴、恰恰、牛仔舞为教学内容,对50名女大学生进行17周、每周3次的干预训练,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实验前、后测量,并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自身对比研究,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后,其结果显示:拉丁舞训练不仅能够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同时也能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颖  季浏 《体育科学》2004,24(5):32-35,52
研究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和个体对自身躯体状况的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和Body—esteem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Body—esteem水平的效果不同;Body-esteem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探讨太极拳锻炼与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为大学生通过太极拳锻炼这一手段来改善心理卫生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进行12周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无论是体育锻炼的频率、持续时间、锻炼项目、锻炼强度,还是这些变量的交互作用均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选择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68名大学生在参加跳绳锻炼前后的情绪、睡眠健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跳绳锻炼后的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锻炼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焦虑和抑郁分值显著小于锻炼前,且也有显著性变化.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跳绳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力量锻炼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有显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运动锻炼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探索可能产生较大干预效应的运动方案。结果表明:(1)运动锻炼对产妇抑郁呈大效应量干预效果;(2)运动内容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依次为有氧运动、组合练习、抗阻练习;(3)单次干预时长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分别为30~40 min亚组、60 min亚组;(4)4-5次/周的干预频率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最大,且干预效应随干预频率减少而减少;(5)持续3-4周至24周的运动锻炼均对产后抑郁产生了良好干预效应,12周左右运动锻炼的干预效应最好;(6)练习形式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依次为集体练习、个人练习。结论:(1)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症状,产后运动可能优于产前运动干预效果;集体锻炼可能优于个人锻炼干预效果;(2)每周锻炼4-5次、每次锻炼持续30~40 min左右、共持续12周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更有可能获得改善产后抑郁的理想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有无体育锻炼参与习惯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自尊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较低的抑郁水平;(2)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自尊水平具有高度负相关,身体自尊水平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3)有锻炼习惯的男女大学生比没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其中女生比男生的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