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中国来说,乒乓球是“国球”、羽毛球是“第二国球”这几乎已经无可争议了。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4,(3):128-129
乒乓球不但是中国的国球,也是世界上流行的体育项目。专业乒乓球员需要极高的素养和身体素质,但对于“业余者”来说,乒乓球这项“别人家的项目”就是极好的放松、交流运动了。各项运动的佼佼者都有偏爱乒乓球的,在他们眼中乒乓球也是十分的好玩、有趣,而且有他们本身专业基础、运动天赋。乒乓球更是一点就通,水平也都不赖哦。  相似文献   

3.
“养狼”之说,最早见之于5月日本横滨的世乒赛后,当中国队第七次包揽一届世乒赛单项赛的五项冠军、第四次囊括所有项目的金银牌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便发出“养狼”的惊呼——乒乓球到了危急时刻。  相似文献   

4.
夏娃 《乒乓世界》2003,(5):65-65
每年一度的中国乒协器材委员会和行业委员会会议,将中国乒乓球器材市场上的风云人物聚集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在2003年4月2日至3日在四川什邡召开的“年会”上,中国乒乓球器材行业委员会秘书长许绍发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乒乓球器材大国”,主要依据是:第一,以乒乓球、球台为龙头的中国乒乓球器材行业,在国际乒联实行一系列改革后,各厂家的底板、胶皮、海绵的研制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配料、材质到工艺流程都进行了较大变革,很多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第二,中国乒乓球器材的生产规模堪称世界第一;第三,外国知名品牌已经全部在中国市场登陆。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现状愈发明显,乒乓球运动业已显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对该项目发展十分不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解读乒乓球“马太效应”内涵,分析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应对策略,旨在最大程度缓解乒乓球“马太效应”演进趋势以及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人文奥运”理念的理解,发现乒乓球竞赛礼仪文化中缺失“人文”理念。中国把乒乓球奉之为“国球”,完善乒乓球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对这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继晟 《乒乓世界》2010,(10):154-154
乒乓球在中国被尊为“国球”,打乒乓的国人至少也有2000万。中国长久不衰的“乒乓球热”源于何年何月,没人认真考证,但一直到现在全国都很热,乒乓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期间至少有三个引爆点——1959年容国团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年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取得三项世界冠军,获得历史突破以及庄则栋蝉联三届世锦赛男子单打冠军;1971年“小球推动大球转”的“乒乓外交”传奇……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乒乓球俱乐部”,这是乒乓圈对山东鲁能的标志性评价。十年前,山东鲁能俱乐部诞生。加入到亟待发展的职业化乒乓球联赛中。  相似文献   

9.
毛煊磊 《乒乓世界》2009,(11):156-156
在中国,乒乓球有个特殊的称呼——国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称呼本身已经超越了体育。在接触中国乒乓球队的10年里,我这个旁观者也不时地感受着这两个字带给中国队的荣誉和压力。  相似文献   

10.
夏娃 《乒乓世界》2005,(4):70-71
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结束之后 ,乒乓球项目第一个启动。于2月22日在青岛召开了中国乒乓球界少见的“务虚会”——备战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发展研讨会。除了主持乒羽中心工作的中国乒协副主席蔡振华、刘凤岩之外,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以及李富荣、张林、袁大任、于学田、  相似文献   

11.
王昊天 《乒乓世界》2014,(12):134-135
“选手们是乒乓球界的鲜花,也是乒乓球项目的魅力和源泉,我们愿做侍奉鲜花的蝴蝶”,这是蝴蝶公司成立伊始的信念,60多年来,蝴蝶长期专注于高品质乒乓球产品的研发,不断向世界各国专业以及业余运动员提供精良的器材装备。60多年的时间已经让蝴蝶成长为国际一流乒乓球品牌,而这个信念从未有过动摇。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与逻辑归纳等方法,对中国乒乓球“海外兵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中国乒乓球“海外兵团”的地域分布特征、年龄特点、打法归属以及今后的发展态势,对认识中国乒乓球“海外兵团”的实力走向,提高我国乒乓球的运动水平,并为国球的长盛不衰,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球”的技术性格张景芬乒乓球运动一向被我国人民称为“国球”。这不仅因为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来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我认为这项运动还十分适合中国人的国民心理。一般而言,在“智能”与“体能”两类体育运动中,中国人更长于“智能”运...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6,(5):57-57
2006年3月2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25人,与中国乒乓球界人士欢聚一堂,拉开了纪念“乒乓外交”35周年活动的序幕。时隔35年后,“乒乓外交”再次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李克非  赵晖 《乒乓世界》2005,(9):110-110
对于既喜欢乒乓球又喜欢网球的朋友来说,9月份里相当一段时间无疑都是节日——两个“中国公开赛”接踵而至,一个是乒乓球的,一个是网球的。其实,乒乓球与网球,本就是同宗同源,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正牌繁盛的维多利亚时代,那里的绅士淑女们需要一种既体面又运动量适宜的休闲项目,但网球(Tennis)却不能全天候作业,这在多雨的英伦可是件麻烦事,于是乒乓球(Table Tennis/直译为“桌上网球”)渐渐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10月28日的北京光彩体育馆人声鼎沸,中央国家机关第五届“中国通信服务·公仆杯”乒乓球联赛在此举行,经过5年的磨练,“公仆杯”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互相切磋球技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7.
1971年3月20日,由赵正洪团长率领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了征途,取道广州、香港,飞往东京羽田机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人们都惊讶而兴奋地注视着已经阔别了六年而今“重出江湖”的昔日乒坛霸主中国乒乓健儿。  相似文献   

18.
陈洁 《乒乓世界》2003,(8):47-47
第五届城运会乒乓球预选赛于2003年7月lO日——16日在西安举行,36个城市的284名年轻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这是“非典”过后乒乓球项目恢复的第一项赛事,中国乒协予以高度重视,刘凤岩、姚振绪、蔡振华三位领导亲临赛场督阵。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诞辰于1952年的中国乒乓球队沐浴着新中国的春风,拼搏不惜,攀登不止,经历了由弱渐强,赍志长励,持久昌盛的发展。先后夺得世界乒乓球三大赛的125.5个冠军,其中包括三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大满贯”和两次包揽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冠军。培养出了80多位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创造了世界体坛罕见的长盛不衰的历史奇观。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中国乒乓球队时曾深刻指出:“凡是长期、反复出现的现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值得认真总结。”2002年7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体育…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一条龙”培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责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校企结合等方面阐述乒乓球俱乐部建设对高校“体教结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