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发展的“尚抑”之律进行梳理阐析,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权变动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隐现出对“武”的“尚抑”之律,即政权建立初期对“武”抑制,随着政权的稳固逐渐尚武,从而又推动政权更替的历史规律。而民国时期却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在建立初期就呈现出强烈的尚武之风,表现在:武术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武术社团组织掀起尚武高潮;在杀敌救国的战场上成为抗敌利器和强心之剂;对国术理性科学的研究成为一时之尚。这给当代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关注“武”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校教育、服务军队建设等最关键、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以武健文,上升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术力量;以武育人,汲取历史经验助力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民族基因;以武铸魂,弘扬新时代尚武精神,顺势应时铸造强军之魂。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武术之“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语言学与武学两个视角对“劲”的概念进行学理辨析,然后展开“劲”理论层面的意义探讨以及实践层面的训练要义探赜。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之“劲”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形体练习、气息吐纳以及意识引导为主要练习程序,经系统化训练后所获得的符合武术相关技术特点的整体力。就其理论层面而言,在揭示拳种技击基础、深化格斗对抗理念、促进肢体协调表达、丰富套路演练韵味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则主要通过形体练习奠定“劲”之松通顺达的身体基础,通过气息吐纳保障“劲”之己身贯穿与彼身渗透,通过意识引导实现“劲”之破体构象的实践飞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目前武术散打项目专项化训练针对性不强、专项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供能特征、比赛取胜的主要因素、技术结构与内容、项目的特殊性四个方面对武术散打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和提炼出武术散打的专项特征:随机、高频的供能转换,移动、变换的攻防技战术,显著、多样的特色技术,有拳套、分体重、需快摔的特殊要求。通过分析专项特征,细致化地设计了武术散打的专项训练内容:“信号沙包”的整体性训练;短时、多频、随机的体能训练;以移动和多方位变化为主的技、战术训练;人文关怀及技术特色的掌握和应用训练;“戴拳套”“划分技术风格”“突出两秒快摔”的特殊性训练。  相似文献   

5.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文化实践,生命关怀和日常生活化的审美实践;其技术实践恪守功夫逻辑,文化实践遵循伦理逻辑,审美实践体现生生逻辑,总体上三者之间呈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武术身体美学资源不仅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更是为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理支持,期许通过管窥之见达致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片面、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使人们透过太极拳的表象看到其本质,主要采用逐层剖析的方法解析了太极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武术拳种。首先,阐明了对武术拳种的定位:以既“偏于一隅”又“精于一隅”的技击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由诸多环节组成的技术体系;其次,提炼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的要旨:采用以丹田及脊柱之命门为核心的发力方式;再次,归纳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的特点:突出控制、把握节拍,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最后,明晰了太极拳的核心定位:既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也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是以“阴阳相生”“化发一体”的太极劲为核心追求的武术拳种。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细化了武术拳种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形成明晰认识。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技术自身的内在演进轨迹,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尝试研究中国武术由器械至身体的技术演进内在规律,文献研究表明:明代军旅武艺及民间武术器械为主的武术流派逐渐显现,表现为明代各善其技的名家器械流派、军旅武艺向民间武术器械变化的转变;拳种的兴起以及作为民间武术诸艺之冠地位的逐渐确立。由此展现出由器械至身体的明清中国武术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脱枪(械)为拳的技术原点、器械理论及术语是拳法之源的理论原点、器械在拳种流派中的神圣技击地位以及器械使用演进为身体操练统一的中国文化哲学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当前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方法,在分析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与学界研究基础上,论述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内涵、体育课程的思政来源与思政内容体系,并提出了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旨在重新找回育人价值,开辟了“以体育德”新路径。在体育课程思政中,体育是“思政”之源,知识是“思政”之基,技能是“思政”之要,其思政内容体系可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健全人格五个维度进行构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从思政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构建、话语体系创新、教师卓越发展五个方面采取路径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武术网红身体形象是重构中国武术形象的重要符号,其建构过程受到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划分为互利共生、利益驱动、价值引领和娱乐转变等四种类型,采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抖音平台选取了8位粉丝量在50万以上的武术网红作为访谈对象,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考察不同类型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内在观念是武术网红建构积极身体形象的主要依据,其价值倾向和心理过程是与外部期待进行博弈的利器,但过于重视谋求个人利益的价值倾向与心理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武术网红积极身体形象的建构,削弱了在网络环境中传播中国武术的影响效应,为武术网红身体形象的建构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4,(3):74-77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的历史变迁现象和权力架构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武术中的尚力向度的发生学考察、尚武或抑武的风向标摇摆以及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的权力架构。研究认为:历史变迁中,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存在暴力遮蔽或解蔽的二律背反现象;科层制权力,儒、释、道的文化权利,国家权力和身体感性权力共同形塑了武术尚力摇摆的架构;儒、释、道的文化弱化了武术尚力元素,国家权力和科层制出于工具理性对武术暴力实现了褒贬、管控和征用。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运动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革命,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文化革命,它不仅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且对当时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又巨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辛亥革命运动对近代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梳理。研究发现:辛亥革命时期对于武力革命的提倡,极大地提振了社会的尚武之风;尚武之风的盛行又使得民间武术团体和体育学校在城市中大量涌现,改变了武术的传承方式,开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体育化之路;武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是民国初年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产物,也是辛亥革命提倡和推行武术的重要成果。由此开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了《中华新武术》,首次以操的形式推广武术,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新武术》在推广和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对今天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跆拳道入奥对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跆拳道入奥对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制定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竞赛规则,是武术国际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应建立健全武术各类协会和组织,增强武术的观赏性和群众基础,完善武术的教学训练体系,使武术的大众化发展走向正轨;武术需要登上奥运的舞台,但这不是它的最高目标,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对包括武术在内的所有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后,指出:儒家文化以神奇的生命力穿透历史,并深深地渗进中国传统武术,成为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使得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儒家文化以自身的文化色彩装点着中国传统武术,使得武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经历了军阀割据、政治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以及连年战火的三十八年,此间中华传统武术被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凡事萧条的当时表现了勃勃的生机。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重要内容,武术组织,中华传统武术动作与西方"兵式体操"相结合,武术比赛的嬗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一整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应该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文章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国武术,并对其对世界体育美学有什么样影响的问题做一些概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的转型与演变、竞技武术初步萌芽、武术社团组织规模扩大、武术初步步入学校,认为武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受中西方思想、文化思潮交融的影响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武术活动,人们对武术价值功能认识的提高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日本地缘相邻,共处东亚,两国交流自古已有,其中武学交流更是从未间断过,日本武道项目众多,且多师从中国,柔道、空手道、相扑、剑道、箭道等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武道在日本国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日本人积极将其武道向世界推广,在国际上已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其中柔道已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中日武学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为武术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动作、哲学思想、武德等方面对武术的身体文化的内在和外在的美进行阐述,旨在提升人们对中华武术美的理性认识和创意武术文化的品味,从而促进中华武术优秀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