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隔代托育是家庭托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亲职教养责任转移承担。较之古典隔代托育的价值承认,现代隔代托育夹杂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矛盾、传统观念浸润与现代家庭变迁、情感价值选择与工具理性扩张等多重因素,具有明显的实践溢出效应。同时,老年人逐步撤出隔代托育机制与家庭托育需求不得满足,进一步凸显了新时期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对此,需以代际融合为导向提升家庭隔代托育专业化水平,以精准服务为目标强化社区公共托育资源可及性,并以政府为主体引导托育服务体系从“多元普惠”走向“公益普惠”,最终实现“幼有所托,所托优质”。  相似文献   

2.
谷素萍  向梅 《知识文库》2023,(7):178-181
<正>在“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显示,目前长沙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存在三大矛盾点,包括优质托育需求与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之间的矛盾、普惠性需求与高额托育费用之间的矛盾、托育需求多元化与供给服务单一等。政府层面应出台地方性托育服务政策规范、加大托育工作财政支持;社会层面应各方联动,做好托育服务,扩大托育供给;托育机构应科学合理设置托育课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工作重心还是提升幼儿入园率,各类托育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在分析各类托育模式发展面临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依托社区的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以解决当前托育服务的困境。家庭、社区及政府在该模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支撑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托育系统。该模式具有互助性、便利性、可及性及自主性的鲜明特性。但依托社区的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还需要从服务水平、质量监管、政策资金及服务宣传等方面拓展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公共托育服务是发达国家促进国民婚育、降低少子化冲击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作为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公共托育服务的先行地区,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标准设置、服务内容和服务性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推进社区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具体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建立行业标准,创建公共托育服务标准监管体系;提供财政保障,明确社区托育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利用社区资源,丰富社区公共托育服务的形式;政府与社会协同,共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缺位问题,家长对托育服务模式和内容也提出了明显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六种托育模式均存在需求;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家长对于机构式、临时、白间、半日托育这四种托育模式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婴幼儿年龄增长,家长对于机构式、临时、半日托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家长对于托育服务内容的需求较高,其中对环境设备需求最高,其次是保教活动、师资队伍、卫生保健,对服务理念的需求最低。据此,可出台相关政策,实现幼有所育;重视刚性需求,减轻家长负担;优化托育品质,提供多元服务三方面提高托育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强  邱慧燕  戴昊 《教育探索》2021,(11):14-19
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家庭抚养幼儿的压力不断增大,托育服务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对3岁婴幼儿参与托育服务持认可的态度;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参与度比较低,家庭托育服务参与度的不同受家庭经济地位、家长年龄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在参与托育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对托育机构的服务表示比较满意;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满意度与认知度之间均呈正相关.为满足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促进托育服务向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政府要拓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加强托育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托育机构要丰富课程内容,严把教师准入关""婴幼儿家长要树立科学早教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强  邱慧燕  戴昊 《教育探索》2021,(11):14-19
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家庭抚养幼儿的压力不断增大,托育服务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对3岁婴幼儿参与托育服务持认可的态度;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参与度比较低,家庭托育服务参与度的不同受家庭经济地位、家长年龄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在参与托育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对托育机构的服务表示比较满意;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满意度与认知度之间均呈正相关.为满足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促进托育服务向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政府要拓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加强托育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托育机构要丰富课程内容,严把教师准入关""婴幼儿家长要树立科学早教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8.
世界卫生组织《幼儿早期发展培育指南》是一部致力于保障幼儿健康,帮助幼儿茁壮成长并发挥其全部潜能的幼儿发展行动指南。《指南》凸显儿童本位、社会共育和公平至上的核心理念,关注看护者的身心状态,重视母乳喂养和响应式护理,强调五种幼儿托育发展方法。这给中国幼儿托育现提出启示:协调各级政府及部门责权,支持早期幼儿托育体系建设;利用群众居民委员会,建立高覆盖且极具亲切感的社区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解决待遇及专业化问题,助力幼儿托育工作者发展;推出行业标准以管控幼儿托育机构质量;结合国外托育经验与中国国情以完善早期幼儿托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办学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学校、企业、政府作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协同办学主体,分别以知识链、生产链和制度链为主导形成知识协同、生产协同和制度协同,各协同机制通过功能耦合、资源融合、利益共享,形成三螺旋的非线性办学共同体。构建办学共同体的动因是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机制:职业院校通过行业在外投资现状与趋势,科学判断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依托企业海外资源有效规避市场、人员、风险等难题;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协同合作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并获得更多人才与技术支撑;政府带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办学的制度创新,为多维度之间的知识协同和生产协同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幼有所育背景下,构建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还存在保育师资水平有待提升、优惠扶持政策尚未落实、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协同管理机制建设不畅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强化保育师资建设,提升托育从业人员素质;落实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托育服务氛围;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行业治理;完善协同管理机制,凝聚多方面合力。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21,18(5):82-91
0-3岁托育机构主要依靠家长的选择和付费生存,家长的选择和付费对托育机构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山西、河南、内蒙古、浙江等地1322名3-6岁幼儿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回溯研究,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了父母对0-3岁托育机构的需求偏好和支付意愿。研究发现:父母选择托育机构的各项属性和支付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员资质(3824.88元/月)>课程(952.24元/月)>环境与设施(561.54元/月)>卫生与营养(359.63元/月)>家托距离(147.03元/月);在对托育机构内部质量和家庭便利性等实际问题的考量中,人员资质是父母最看重的外显性属性,课程和托育机构的环境与设施次之,父母相对比较忽略卫生与营养,而家托距离这一现实要素并不是父母选择托育的决定性指标。基于此,促进托育机构规范化发展,提升托育机构内部质量是关键。机构应建立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开展家托共育课程研发;政府应加快完善托育服务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机构的公信度,同时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支持与鼓励,推动托育机构向高质量、普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被视为减轻父母育儿压力、提振生育意愿的重要手段。自2019年重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国普惠性托育服务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托位总量不足和存量空置,入托需求大与送托行为少,家庭需求多样化与托育供给单一化,高质量托育期待与办托水平良莠不齐,托育师资存量不足与增量缓慢、流失严重等多重结构性矛盾。本文从优化顶层设计、丰富托育服务供给形式、建设托育服务人才队伍、提升政策透明度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促进我国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澳门特区婴幼儿托育服务“基本情况,基本目的、服务内容、特殊托育,服务特点及启示”的总结,倡导家庭照顾,为不同家庭的婴幼儿托育需求提供多元的托育服务;进一步深化托育事业的社会福利性质,关注弱势家庭、特殊婴幼儿的托育需求;坚持医、保、教结合,多部门协助发展托育服务事业,为国家托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们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需要与托育事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4个地区的360个家庭展开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家长托育需求强烈,对托育服务的形式与内容需求多样化;家长对托育服务的便利需求、保育需求、管理需求、早教需求与家庭收入水平、居住地区城市化程度显著正相关。政府部门应细化托育规范标准,建立多元供给体系,健全托育法律法规,整合资源以搭建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法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庭托育是其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国家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家庭托育政策管理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家庭托育的服务类型多样,但是纳入监管的主要是由有资质(注册)的照护人员在自己家(或租赁的住宅)中提供保教结合的服务内容的家庭托育点,政府责任以保障兜底服务为主,广泛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包括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家庭托育点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给予财政和非财政支持,加强师资培训和质量监管,等等。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兴起家庭托育点,但是尚未出台关于家庭托育点的管理规范与措施。借鉴国际相关公共管理经验,我国应构建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家庭托育政策目标,合理运用政策权威工具,建立全方位安全监管体系,组合配置激励工具与能力建设工具,支持家庭托育点规范有序发展,以满足婴幼儿家庭对具备收托幼儿数量少、师幼配比高、收托时间灵活、送托距离近等诸多便利条件的家庭托育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托育政策经历了从“福利化”到“市场化”再到“家庭为主,托育补充”三个主要阶段的调整变化。伴随着2021年“三孩”政策的全面落地,托育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深入了解当下家庭的照护需求并精准提供服务成为重中之重。对深圳市已育有0-3岁婴幼儿和有生育意愿的770户家庭的调查显示:父母科学教养观念强,期望得到专业指导;托育机构价高质劣,家长对社会托育服务满意度低;在育儿指导方式上,期待多种方式提升育儿水平,争做新时代教育型家长;在照护服务形式上,呼唤“父母带薪育儿假”,时间、经济支持双重保障;对于入托年龄与类型而言, 1岁前入托需求相对较低, 2-3岁的入托需求超七成;社区式、全日制备受青睐,期盼普惠性托育服务。这代表了我国诸多城市婴幼儿照护发展的现实状况。为此,可尝试在顶层设计上完善家庭生育友好型育儿支持政策;在梯度推进上优先解决2-3岁幼儿照护需求;在强化指导上分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在优化监督上健全托育机构监管与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协同创新理论及高校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协同创新的提出对解决我国高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服务效率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以此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三孩”政策背景下,多数家庭的育儿问题日益凸显,精准破解供需失衡现象成为构建婴幼儿托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精确识别托育需求、深化供需动态匹配、持续提升托育质量和严格落实动态监管等,以厘清婴幼儿托育精准服务的内在要求。为促进0-3岁婴幼儿托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精准化构建,通过建立婴幼儿托育需求自由表达机制、重塑托育资源多元供给生态、打造托育质量联动提升格局以及健全托育服务监管评价体系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既是当前政府治理能力较强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现实图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包括协同治理主体、客体、程序、动力、目的等构成要素,其实现形态主要包括价值导向机制、主体培育机制、主体运行机制、协同保障机制、协同评价机制等。在我国语境下,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法治运行、公平正义、协商民主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构建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体系的应然之义,也是培养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实现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三孩”政策配套体系建设的应有举措,是完善托育服务质量测评标准体系建设的实然选择,是技能型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应然选择。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表征为彰显课程内容线性与多元的结合,促进岗位技能与通识性知识的协同发展,实现职业规划与岗位实践类课程的协调联通,凸显“医育结合”回应性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特色。推进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创新“三元育人”的课程理念,建立岗位“学分银行”制度;对接岗位素质模型标准,打造“全链式集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U-G-S”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树立“岗课证融通”的技能型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多维动态化课程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