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学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学生内心充满了对先生的深深敬仰。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学习领悟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我给学生补充了闻一多的作品《最后一次演讲》《发现》和《一句话》。因为这是拓展训练,"领悟应该比理性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给这节课定的目标是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章意蕴。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2.
讲演,就是演讲,也叫演说,是当众口头发表言论的形式。讲演者一般事先写好讲稿,临场时宣读(讲);也有的事先不写讲稿,根据临场需要,发表即席(兴)演说,然后由记录人根据原话记录整理成演讲辞。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即兴演讲。这篇讲演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4.
田晓伟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演讲语言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1.较多地使用感叹句。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  相似文献   

5.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经被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演讲感动过,也在被现代社会中各类风格独特的演讲影响着。无论是马丁.路德.金为争取平等、呼唤自由的"我有一个梦想",还是闻一多先生为真理、正义而战的"最后一次演讲",都让我们感受到演讲所承载的思想之深与语言之美。这就是演讲的力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能够激励起千百万人,一次打动人心的演讲能使人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7.
1946年7月15日,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在昆明为悼念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民盟负责人李公朴,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怒斥、痛骂反动派。当日下午即被特务在昆明市西仓坡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附近杀害。对闻一多先生为民主事业视死如归的可贵气节,毛泽东主席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注释“何妨一下楼”时说:“闻一多晚年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先生有“晚年”吗?晚年是指“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个时期”(《现代汉语词典》),而“老年”又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该册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春城孤旅     
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缘于十几年前,那时我还小,上初中读了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先生的形象便镌刻在我的心里。因为对先生的敬仰,对昆明也生出一种格外的依恋之情。心中总有一个愿望:到昆明,去先生在西仓坡的故居和殉难处,凭吊他不朽的英灵。暑假里,我如愿以偿。找不到同志者,我只身一人前往那陌生的都市。八月的武汉就像一座大火炉,酷热难耐,正如我内心涌动的激情:先生用他的生命和热血,为云南的现代史写下了一首壮丽诗篇,他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活在云南人民心中。抵达春城昆明,我毫无疲惫之感,只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安排好住处后,我立…  相似文献   

10.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次讲演》这篇闻一多先生的即兴演讲稿的教学怎样出新 ?如何选择切入点 ?怎样利用这一例强化“大语文”的观念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诸多因素,遂将课题定为《从〈最后一次讲演〉中学习演讲的语言》,也就是将全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演讲的语言”来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能力目标:   ①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  相似文献   

12.
<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演讲名篇,很早就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文章写的是遭到国民党暗杀的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反动派特务无理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即兴演讲。闻一多先生满腔义愤,痛斥了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号召人民群众站起来勇敢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会后,闻一多先生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斯人已逝,生前的一腔正义化作一篇时代绝唱而传诵千古。我辈后人,每读此篇,无不为其热烈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语言所感染,那分明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先生满腔爱国热忱化作了一个个用鲜血写就的文字,俯仰于句逗间,让人激情澎湃,感慨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的一篇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讲演词。它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是赞颂烈士精神的颂歌,是呼唤斗争的号角。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社会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礼堂召开追悼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闻一多先生面对特务分子的破坏捣乱,暗杀恐吓,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讲演。闻一多先生在热情而愤激的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辅之以不同语气,旗帜鲜明地贯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大大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我心头有一幅旌,没有风时自然摇摆;我这幅抖颤的心旌,上面有五样的色彩。这心腹里海棠的叶形,是中华版图的缩本;谁能偷去伊的版图?谁能偷去我的心?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民国时期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作有《红烛》、《死水》、《闻一多诗文选集》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一个爱国集会上演讲后被特务暗杀。  相似文献   

15.
《原野》是曹禺同志继《雷雨》《日出》后写成的又一部在创作上进行新的探索,并具有新的特色的三幕剧。一九三七年四月,《原野》在章靳以主编、广州出版的《文丛》第一卷第二期开始连载,至第五期续完,并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它在解放前不仅演遍了大江南北,而且抗战期间在革命圣地延安也演出过。一九三九年暑期,曹禺应昆明国防剧社之邀,专程赴昆明担任《原野》导演,闻一多先生担任服装布景的设计,演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次特殊的即席演说 ,是在特殊背景之下产生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演说词。在白色恐怖之下 ,面对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杀害的事实 ,面对国民党特务恣意捣乱、破坏追悼大会顺利进行的情景 ,闻一多先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 ,拍案而起 ,针锋相对 ,慷慨陈词 ,与国民党反动派短兵相接 ,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留下了这曲千古绝唱。这篇演讲 ,语言犀利、短促、斩钉截铁 ,别具特色。认真品味 ,对我们学习语言大有裨益。一、变换句式 ,加强感召力。根据当时的特殊场景 ,闻先生充分利用口语通俗、简洁、犀利、短促等特点 ,多…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先生罹难之后,国内民众反应强烈,诸多媒体发表纪念文章,其中尤以《新华日报》最为突出。《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据不完全统计,自闻一多去世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新华日报》共刊载唁电10篇、抗议书和谈话4篇、社论2篇、通讯报道3篇、纪念诗文8篇,以及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全文等,各类文字共近30篇。《新华日报》对于闻一多的纪念,有力引导了舆论走向,寄托了人们对闻一多的哀思,揭穿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阴谋,向世人阐明了闻一多遭暗杀的真相,弘扬了闻一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遗志。  相似文献   

18.
韦政通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思想史家,台湾资深学者,著述等身,而最具代表者有《中国思想史》、《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伦理思想的突破》等。2006年4月14日,韦先生应邀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学,就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发表了专场演讲;17日又就相关问题与研究所博士生专门座谈。本文是在演讲记录基础上,结合座谈记录,由何卓恩教授整理而成,标题为整理者所加。文章整理后,经韦先生审阅。  相似文献   

19.
1961年10月,就在我交出《小布头奇遇记》最后一次修改稿的时候,叶至善先生已经要我尽快交出一本短篇童话集稿子来。在写那个长篇前,我手里已经有了一批短篇童话,而且当时为小布头即将问世十分兴奋又忐忑不安,所以没有把这当成一回事。  相似文献   

20.
脚皮教子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伟大的爱国者。不但他的学识和道德操守令后人高山仰止,他的教子方法也别出新裁堪称一绝。据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说:“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他老叫我同他在一起,整理文献。我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他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从水泡上挑下来的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生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先生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