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2.
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作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文章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也就是说起承转合的外延扩大到了一般文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4.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6.
"我数三下,数到'三',你还赖在地上,小心我揍你!" 这是我在某商场看到的一对父子间发生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近代武术沿着"从'文武分途'向'文武兼备'、从'重文抑武'向'崇文尚武'的轨迹"回归;现代武术则是沿着"近代武术之学校教育轨迹"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買)',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買)"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買)"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9.
罗禹 《考试周刊》2008,(21):184-185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此前学习的"法律护我"主要阐述法律的特征和对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针对性很强,为过渡到本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阐述法律不仅有保护的功能,同时还有制裁的功能;而继本课之后的"法律'雷池'不可越"、"对不良诱惑说'不"'等内容,与本课的联系十分密切,学好这一课将为后面一系列法律常识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 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 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 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 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 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 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1.
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评出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4名私营企业负责人,这是私营企业主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为此,盛大林先生在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话题"版著文认为"这个突破为‘劳动者'正了名",他的理由是:"‘劳动者'就是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是否为‘劳动者',本来与劳动岗位和单位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识鉴>中有这样一段叙事:大司马桓温有一天问参军孟嘉:"听艺妓演唱,为什么拉的琴没有吹的笛子好听,而吹的笛子又没有唱的好听?"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吹'比‘拉'接近自然,而‘唱'又比‘吹'更接近自然."("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渐近自然耳.")"自然",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天然状态."唱",出自人的发音器官,原为心声,不假于物,当然是最动听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生态观"了.  相似文献   

13.
岳麓版必修(Ⅰ)第105页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有这样一段文字:"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成功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发现""探究"规律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我一再地告诉自己,主要是为中小学校长提些建议,但我又不太可能不联系自己的经历,只是尽可能与中小学靠近. "学校姓'学'",这也是一条建议吗?还真可以算一条.原因在于,有时候有的校长也忘记了学校姓"学".其实,这一条的内容还很丰富.学校里的人是学生,教师是学者,校长又叫做学长.  相似文献   

16.
<文汇报>2005年12月19日第2版有一篇文章引标是"记者昨日和市交警总队负责人一起",主标是"两小时诊脉内环拥堵结点",这题目让人感觉不够顺畅.再读正文,发现还有两处用了"诊脉":一是"昨天7时30分,记者随市交警……试图给这条路的拥堵结点‘诊脉'找出‘病因'."另一处是"于是,我们沿着内环线外圈开始了两小时的‘诊脉'之旅."这两处与我们的用语习惯相符合,但标题中的"诊脉内环拥堵结点"却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到一所小学参加家长会,一位年轻母亲对我说: "我儿子老粘着我,还特别胆小,怎么办?" "能说具体点儿吗?"我问. "一到晚上,老是往我怀里扎,一会儿亲亲胳膊,一会儿亲亲手,一会儿亲亲我的脸.上卫生间、阳台都不敢自己去,老拉上我,睡觉也不敢单独睡,到现在还跟我睡在一起.您说这算不算'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18.
阅读<"击",还是"弹从背入"?>(<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下简称"短文"),觉得教师的引领是很不错的.注意"(弹)从背部入"等记述,学生领悟到那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思索"其一是手枪"的交代,明白了"这次屠杀是有人指使的".这些"走进语文文字背后"的咀嚼工夫,也就是"反思"所说的"进入细节体会",的确做得不错,效果是明显的.执教者总结道:"从先生这些隐晦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这一惨案,绝非军警'正当防御',暴徒'丛击军警',而是事前筹划好了的,有预谋有组织的一场大屠杀."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开展的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例题是这样的:"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7/9.'谁看的页数多?"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0.
"神舟"梦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乘坐着"神舟"飞船,踏上了通往火星的征途。"报告船长,粮食'收割'完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咱们的飞船内设有"食品速成场"。它由多块较大的玻璃皿组成,这些玻璃皿可不能随意调换,它们有明确分工,有"生"粮食的,有"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