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人们对广播电视语言的语体定位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广播电视语言属于口头语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传播技术创造语境、面对广大的个别听众而又无及时反馈的有备性谈话语体。”  相似文献   

2.
语体,即言语变体,是言语交际的产物.王德春先生说:“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语言随着功能的分化,出现了不同的体式,正如纸笔的发明,使“书面语体”从此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与“口头语体”对峙而望一样,随着电信(即电讯,主要指电报、电话)的产生并不断发展,语言在电信中的运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即一种靠“电”来传递信息的语体——电信语体形成了,它用“电”这种媒介来传递不同时空的信息,其交际方式也已不同于口语的面面相对,及书面语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渐渐与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形成了鼎立之势.其中,电话、电报语体、广播语体、电视语体等都属于电信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所以说,除了“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是引起言语变体的主要原因外,“传递媒介、交际方式”也将是形成语体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尽管新闻传播媒介的形式早已经从报刊杂志发展到广播电视,传播新闻的基本符号却依然是语言文字,新闻虽然不象文学那样是以语言为本体而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却可以说是以语言为载体而传播的一种“信息”。随着新闻传媒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作为新闻载体的语言——新闻语体也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所谓语体,就是在不同交际场所中形成  相似文献   

4.
韩菊 《中国广播》2007,(3):34-36
一、谈话节目的概念界定 谈话节目来源于西方,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港台译作“脱口秀”,即没有脚本,脱口而出,即席发挥的意思。中文的“谈话节目”,顾名思义是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广播电视节目,其主体构成要素就是谈话。按照传播学的观点,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口语传播,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有的专家认为广播电视语言实质上是书面标准语或文学语言的口说形式,即内容是标准语,其形式是口头传达,广播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确乎如此;还有的专家认为广播电视语言不属于一个独立语体,而是各种书面语体的不同应用;有的专家则认为它是一种混合语体。北京大学教授林焘先生曾经讲过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规范化的口语。有的专家则提议,设立一个零度坐标,偏向口语多一些的就是口语语体,偏向书面语多一些的就是书面语语体。广播电视语言,属于通过话筒———发射和收音机或电视机———传送和接收的一种话语,它不同于书面语的朗读,也不同于一般的随…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语言是遵循广播电视规律的传播手段,也是广播电视语境制约下的语体现象。经过多年的改革,我们广播电视的语境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一成不变地沿用旧有的语体形式,就显得不太适宜。我们的传播手段也就因此而受到了一些局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努力寻觅广播电视多种语体的传播规律,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8.
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几点思考吴为章关于广播电视语言运用的探讨,可以说几乎是与人民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同步的。我们认为,广播电视语言的研究可以区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层次的研究是把广播电视语言现象看作一个独立的功能语体系统,对它的研究旨在建立一个语体学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成长、发展,在现代汉语众语体中,诞生了一个广播电视语体。由于全国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努力,广播电视语体已经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广播电视语言作为广播电视语体构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从语音、词汇、语法、  相似文献   

10.
广播评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观点传递的形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总体上是“口播报刊”。到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论进行“语体改造”——将报刊上的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  相似文献   

11.
鲍海波 《今传媒》2004,(Z1):17-18
谈话类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的一大新的景象,它随着中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而渐成广播电视媒体的“新宠”。它借助于现代传播手段,将人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以人与人之间亲切、自然、真实的谈话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传到人们耳际,展现  相似文献   

12.
艺术性是广播电视传播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正是其艺术性的存在,传播语言才高于日常口语,我们的受众才能在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传播中获得信息、获取知识、受到启迪、得到享受。不管新闻类还是任何其他类节目都不可忽视传播语言的艺术性。传播语言的审美价值一是来自形式,一是来自意蕴,可具体分为“内容美”、“人格美”、“辞采美”和“声韵美”①。气韵美是广播电视传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语言传播实践中,很多杰出的传播语言大师,都创造出精美的有声语言作品,那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凝重洒脱…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其语言不仅代表他个人,它传播的是一家媒体、一种文化乃至一个国家的声音。主持人的语言问题不可小觑。 广播电视是以有声语言为主的媒介。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语言与嘉宾对话,与受众交流,表情达意,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14.
广播语体是全民语言的功能变体之一,它是社会公认的,在功能上被制约的,在广播这个特殊的交际领域内,为了适应广播的特殊的语境的需要,选择、运用、组合语言交际手段而形成的一套表达手段系统。在言文变体(即口语和书面语这一对变体),中,广播语体属于语言的口语交际形式,是口头谈话体,只不过它不能借助手势、动作、表情,也不能补充、解释,更不能打断。因此,它比人际之间的口头谈话对语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口语至上”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口语得到新生,但不久又面临被神化、虚化、人化、俗化的危机。本文针对当前"口语至上"的倾向,从理论上、实践上给予了评判。本文论述并强调了以下观点:1.有声语言创作是一种艺术语言创作;2.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必须植根于大众传播的理念;3.从思维转向语言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4.语言功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训练与磨砺。  相似文献   

16.
吴贤纶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开展的“广播电视的性质、功能和任务”的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吴贤纶认为,应当按照总体、发展、实际三个观点探讨广播电视的定义。一、总体观点“广播电视”常指传播活动、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7.
节目主持人运用谈话体语言是交谈式播音的前提,谈话体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有很强的对象感、交流感,交流味、人情味浓,语言交流是多向性的、互动的。电视主持人在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随时与观众沟通交流,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以求在互动中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要做到这点,关键是主持人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并具有自己的个性。赵忠祥、杨澜曾创造了《正大综艺》的辉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当明显的,他们处处心系观众,善于运用谈话体语言沟通彼此间的感情,向观众朋友奉献一片真诚和爱心。《正大综艺》第200期节目是…  相似文献   

18.
张劲 《新闻世界》2009,(8):74-75
群众性语言是指规范化了的群众的口头语,它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活泼等特点。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用群众的语言来写作是它们的共同要求。但是,报纸杂志的传播媒介是文字.人们可以反复阅读;广播电视传播的声音一瞬即逝、不易保留,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清晰的、口语化的。因此,使用群众的语言对广播、电视新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徐慧 《视听界》2011,(3):111-111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2月1日答滕万林的信中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从语言的角度看,语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的音声化。作为靠“说话”谋生的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者,与“语”、“文”打交道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电视传递信息通过两个重要要素来完成,一个是画面,一个是声音。只有二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才能达到独具电视特色的“1+1〉2”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电视特有的画面与语言有机结合的和谐美。富有表现力的电视语言,不但会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美的听觉感受,同时也会引发他们深深的思考,鼓舞他们的士气。因此,提高电视语言美感会起到更大的收视效果。“广播电视语体必须沿着它的语言样式和样态的思路来进行研究。必须从有声语言的样式去研究语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