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0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扬州市档案馆合作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一书,选录清代自顺治朝至宣统朝十个朝代与扬州有关的宫廷档案,全套书18册,计12967页,按朝代顺序排列。作为清史工程《档案丛刊》之一,《御档》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2.
近期,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江苏省扬州市档案局(馆)合作编纂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因其内容丰富、史料性强,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扬州当地电台数次在品牌栏目"绿杨城郭"节目中邀请《清宫扬州御档》相关编者,就此书的  相似文献   

3.
8月10日,扬州市档案局收到获奖证书,由中国一史馆和扬州市档案馆合作编纂、广陵书社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荣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评比一等奖。《清宫扬州御档》始编于2005年,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笔者初到扬州市档案局馆工作,接受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参与到清宫扬州御档项目中并担任编辑工作。能够参与这样一个"重量级"的文史项目,对一名入行新人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殊荣。经过一年的努力,线装一函六册《清宫扬州御档选编》顺利付梓。  相似文献   

5.
正1644—1645年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其间风云突变、波涛迭起,有明与李自成大顺的相互搏斗,又有满清对中原的虎视眈眈及后来统一全国。清、明、大顺,这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展开了逐鹿中原的争斗。翻开《清宫扬州御档》(下简称《御档》)第一册,我们发现顺治朝第一件至第五件御档均出自《清实录》,其内容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其中还涉及史可法和扬州。笔者拟从解读御档入手,试图展现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6.
正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粮食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君王关注的大事,这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更显突出,农业税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在当代人的记忆里,江淮一带"双季稻"一词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似乎始于"文革"后期的1970年代。翻阅《清宫扬州御档》,我们惊喜地发现,清代初年,近300年前的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1717年-1718年),扬州、苏州一带就曾经试种御稻(双季稻),这可能是档案记载较早的官方组织的水稻专项科研项目之一。近十件珍贵的《清宫扬州御  相似文献   

7.
正嘉庆四年(1799)前后,在北京出现了一系列让扬州人自豪的大事。先是年前戊午科江南省乡试,其文、武解元为扬州人摘桂;次年己未科会试之会元、殿试之探花又为扬州人夺得,一时轰动京城。乘此东风,拖延数年的重修扬州会馆,终于在京开工并完成。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与扬州籍京官阮元有着关系。《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在嘉庆四年时间段内,收有5件御档,其中有关阮元的4件。这4件御档,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嘉庆帝对阮元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正《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近6000件奏折件中,有为数不多的与明廷阁部史可法相关的折件,其中顺治朝6则,乾隆朝5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既真实反映了清廷统一中原的历史瞬间,也留下了顺治、乾隆帝对史可法的评价与褒奖。笔者以相关清代奏折为线索,试分析史可法的民族气节。清廷的劝降与史可法拒降《清宫扬州御档》一书首篇收录的《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形事》(实录),即为史界炒得炙热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影印件)。  相似文献   

9.
正被誉为"中兴之臣"的李鸿章于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1866)担任两江总督两年。《清宫扬州御档》第十七册收录了李鸿章在任期间及其前后,与李并与扬州相关的三件御档,分别是:同治二年(1863)《奏为兵饷支绌请旨敕下江苏巡抚李鸿章勿在扬州高邮等处招募勇夫事》(附件)、同治五年(1866)《晓谕奖励李鸿章等人事》、同治七年(1868)《奏为赴扬州与李鸿章晤商并察看丹徒等地荒田等事》。这  相似文献   

10.
《清宫扬州御档》中的“奏为两淮中学堂学生毕业照章请奖事”奏折涉及“扬州中学”早期历史,反映了清末新政“办学堂、废科举”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江苏地方官员对新式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1757年,清代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两淮盐政高恒为了让这位钟情于山水的皇帝感受到扬州的新变化,一边忙着开挖整治瘦西湖,一边修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的石桥——五亭桥.后因两淮盐引弊案告发,高恒获罪被诛.查阅《清宫扬州御档》的多份奏折及相关清代史料,可知高恒所在家族可谓名门望族,其上辈、同辈以及晚辈中,不乏朝廷达官贵人.了解他们不同的官宦之路和人生轨迹,抑或可以引发人们对这段清史的更多了解和更深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打开《清宫扬州御档》第8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有关编纂《四库全书》的折件计有9份。从这些奏折中,可以看出清代扬州地方官员、商人特别是马氏家族对该书编纂作出的重要贡献。今细读一二,以加深对这段史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正杨凯、杨谦弟兄(生卒年不详),系清乾隆时仪征缙绅,各历官至湖广提督、天津镇总兵,俱以事免官。从《清宫扬州御档》和相关志书、传记等,可稽考其生平业绩,以及革职家居期间之二三事。革职妄戴红顶花翎被参奏《清宫扬州御档》有两件关于杨凯、杨谦因革职回籍妄戴帽顶花翎"违制",遭盐政参劾获罪的档案。其一,乾隆五年(1740)六月十九日,两淮盐政武备院卿三保"为奏闻事"上折《奏为杨凯杨谦在籍任意妄戴帽顶花翎请降旨治罪事》。奏云:"窃照官员帽顶花翎,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研究的热潮。片中,千百年来扬州人对饮食的精致追求成为惊鸿一瞥。中国四大菜系中,淮扬菜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雅丽、南北咸宜的特点占据着极高的地位,而扬州能够成为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与扬州在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以及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驻跸扬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乾隆下江南至扬州期间的三件饮食档案,分别出自乾隆第四、五、六次  相似文献   

15.
正打开《清宫扬州御档》第六册,有两份奏折是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有关扬州挑浚城市河道及护城河情况的,分别是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奏为商捐挑浚扬州护城河事》以及十月十三日《奏为验收扬州护城河等工并立法禁止商民倾泼淤垫河道事》。它告诉我们当年耗银万余两,扬城官、商、民齐心协力挑浚护城河,以及嗣后加强河道管理的那段往事。清代扬州新旧城区的变迁据《嘉靖维扬志》等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6.
正《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驻跸扬州,"御书‘正谊明道’匾额,令悬董仲舒祠;‘经术造士’匾额,令悬胡安国(按:应为胡安定)书院;‘贤守清风’匾额,令悬平山堂。"三块御匾,表彰了三位扬州先贤:曾任江都国国相达十年之久的西汉大儒董仲舒,成长于扬州地域、"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教育家胡安定,建平山堂、有"文章太  相似文献   

17.
正盐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两淮盐税更是一度占清代税收的1/4,清史中有"盐道一官,尤关国课"、"两淮行盐,国课攸关"的说法,因此对两淮盐官的选拔任命,清朝历代统治者均十分重视。两淮盐官任在扬州,这个肥缺自康熙朝起,向来是内务府的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任职,几乎是无官不贪,鲜有廉洁者。据《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康熙朝末年在扬州的盐官任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以操守闻名而获举荐,经过晚年康熙的几番秘密调查,不见容于贪官而遭诬陷,最终又获昭雪,在告老还乡之时还留下一段佳话。他就是张应诏。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写道:"雍正间鸿少张应诏字图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研读《清宫扬州御档》中有关清代扬州的死刑判决及执行情况时,发现一条"绞监候"案例。此案从案发到审结,时间跨雍正、乾隆两朝,堪称雍正朝扬州地区的最后一宗命案。案犯所犯罪行貌似轻罪却获重判,被判极刑却巧逢大赦捡回一条性命;苦主忿激自尽而获乾隆旌表。凡此案审判、执行之细节,涉猎多种清代法  相似文献   

19.
正清廷常用的"皇帝之宝"打开《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在清代各朝御档之首,都有一方9厘米见方的"皇帝之宝"印章。据中国一史馆清史专家介绍:在紫禁城收藏的众多宝物中,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而最能代表皇帝无上权威和地位的宝物,非此宝玺莫属。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钦定御宝为25方,后人称这25方印章为"二十五宝"。这25方宝玺也  相似文献   

20.
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苏州发生了一起水手自杀(未遂)事件,乾隆帝下旨查问此事,前后折腾了半年多时间,地方官员也为此忙得不亦乐乎。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民间普通案件,何以惊动乾隆帝?案件与扬州又有什么关联?通过解读《清宫扬州御档》第七册刊载的五份奏折,我们不仅厘清了事情的原委及过程,从中还可透析民俗、民风、民情,加深对当时扬州社会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