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城市生活中,视觉常常受到各种符号的影响而往往不能够把握真实,听觉则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是心灵接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张爱玲的散文多处依靠听觉实现对内心苍凉感的描绘。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上,她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具有明显的区别。凭借女性的敏感,她写文章透露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感.描写附着在苍凉的底色之上的平淡生活又总在不断反思,并于声音的感受中流露出内心的空虚。张爱玲的身上散发着传统文人和现代文人共有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育围绕考试展开教学已成为今天教育改革的众矢之的,其暴露出来的扼杀创造力、束缚想象力、限制动手探索、功利性地追求分数等弊端引发全社会思考。应试教育不但亟待向素质教育转型,而且其转型的方式正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郭小川为例,重点分析他颇具争议的诗歌《深深的山谷》,从而证明历史上评价诗人及其男主人公为"个人主义"是不对的。引入"个性"一概念,分析它如何使诗歌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以及"个性"如何被视为"个人主义"而遭到批判和排斥。以诗人逐步丧失自己的"个性"滑为平庸为点,涉及众作家受"十七年"文学写作规范的影响,走向个性缺失的边缘,证明"国家的文学"挤抑"个体的写作",道出其内在机制。并试图阐释这一事实使当代丈学受到了怎样的重创,当下作家该如何面对历史和今后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王洪鹏  曲晓亮  耿娴 《学会》2012,(5):49-53
近年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大地震,社会公众普遍产生恐震心理,谈震色变,可见社会和公众对地震科普宣传的需求越来越高。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地震灾害,提高全民防震意识的科普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科普的现状,结合中国科技馆在地震科普中所做的工作,论述了我国历代相传的丰富的地震史料对当前地震科普工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文学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了一场冲击波。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曹征路的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是当下文坛争鸣的焦点。然而从故事设置、主题来看,曹的作品不脱上世纪50至7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遗迹,有着概念化和主题先行的特征。从故事的情节视角来看,和上世纪初的现代文学形成呼应。知识分子无法深入小人物内心,只对其艰难处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摹,表现了作家的深切焦虑并不能实现人道主义关怀。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问题,现实主义文学却重复着历史的步伐,走出困境实现超越是现实主义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作家应该借鉴席勒所说的,把朴素和感伤相结合。仅仅凝视现实、写真实写黑暗的文学是没有深度和高度的。不对人类存在作出讨论的文学不但缺乏思想性,并且也不具有艺术性。文学探讨的是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作家对现状的担忧和控诉。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的底层文学作品以揭示和批判现实缺陷为内容,将人物命运推向绝境,渲染苦难悲情以凸显其对现实刻画地深刻,这种写作模式严重制约着文学的艺术性和对现实的真实表达。刘庆邦和迟子建以"温情"拓宽了底层文学的表现领域和艺术风格,他们没有拘囿于对外在苦难的详尽描述,而是从人性和情感出发,试图以真善美来表现底层生活的另一面。"温情"作为个体克服苦难、宽慰灵魂的途径让作品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有了积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