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5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傅璇琮 《寻根》2015,(1):82-83
我和周常林先生相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工作,当时小组组长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先生,我被聘任为秘书长,负责实际工作,当时曾着手编制小组的"八五"规划。周先生当时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前身)的社长。一天,他来京商议工作,于是我们在中华书局的会议室面谈。他建议拟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合作,计划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科技文献,按现代科学分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出版。我觉得这是各省已报项目  相似文献   
2.
距今500多年前,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朝鲜一位中层官员崔溥(号锦南),于闰正月初因事奉差出外,在海上乘船,不幸遭暴风袭击,偕同船42人从朝鲜济州岛漂至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地。最初被疑为倭寇,后经层层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平民的良好接待,遂由浙东走陆路至杭州,由杭州走水路,沿运河经扬州、天  相似文献   
3.
祝尚书先生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即从1998年开始,将其研究重点逐步转移于宋代科举与文学,并陆续有专题论文刊出,颇得到学界的关注,我也间有研读。现在祝尚书先生将这二十余篇论文结集,正式题署为《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因我过去曾撰有《唐代科举与文学》,祝先生视我为同道,故特邀我作序。我长期在中华书局工作,祝先生于数年前已在中华书局出版其所著《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近年来我又因受学界友人委托,计划编纂一套较有规模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两宋部分约请祝先生主持,因此可以说,我们确有学术…  相似文献   
4.
《宋诗纪事补正》疏失举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诗纪事补正》是钱钟书先生生前未曾面世的作,2003年1月出版。此书旨在补正清厉鹗《宋诗纪事》之错谬疏漏,但《补正》一书本身也仍有不少可议之处。本就书中按语和纪事的疏失,所补诗的作及字之误,以及失校、违例等,核查必要资料,选其中代表性的例子,予以举正。  相似文献   
5.
傅璇琮 《出版科学》2014,(2):111-112
正司马朝军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除了研习小学、经学之外,也曾对古典目录学发生浓厚兴趣,1990年代又在武汉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二十余年甘坐冷板凳,专心致力于四库学与文献学研究,近年陆续推出《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文献辨伪学研究》《国故新证》《黄侃年谱》等多种论著。他曾将有关论著寄赠给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10月,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召开有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会议,他  相似文献   
6.
正吴伟斌同志是南京师范大学前辈学者唐圭璋先生和孙望先生70年代的第一届研究生,严师出高徒,在两位先生的教诲下,辛勤耕耘的吴伟斌同志成绩斐然。在诸多的学术期刊上,年年都能看到他一篇又一篇的新作问世。出版于2008年的《元稹评传》、《元稹考论》,更是颇得学界好评的两部杰作,我曾应邀为此两书作序。近日,吴伟斌同志的又一部大规模著作《新编元稹集》已经完成,即将问世。这是一部唐代文学领域元稹研究  相似文献   
7.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常务副主任程棠等20多人与会,大家就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办好杂志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明,陈寅恪是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潜心于学术研究而取得大成就,又具有博丽深遂的才情在文学创作上自树高格的一代大师。他在长期史学研究中总是未能忘情于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诗的研究。而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他有他的学术体系,这个体系,不妨称之为对历史演进所作的文化史的批评。文章分析了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政治、思想、文学以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引述了他对于元稹与《莺莺传》、沈约与道教信仰的研究,指出,对于陈寅恪来说,文化史批评不是一种偶然性与局部性,而是一种根本观点,那就是对历史、对社会采取文化的审视。他的研究使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得到整体的呈现,使人们更易于接近它的本质。文中结论性的意见是:他是既把以往人类的创造作为自然的历史进程,加以科学的认知,而又要求对这种进程应该具备超越于狭隘功利是非的博大的胸怀,而加以瞭解,以最终达到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文明能有一种充满理性光辉的同情,——这就是贯串在他大部分著作中的可以称之为文化史批评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前记]这一篇序原是应江西人民出版社之约而写的。事情是这样:1985年11月,在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修水县召开了一次黄庭坚学术讨论会,全国各地不少研究者到会,对诗人的创作、理论及他所代表的江西诗派诗风进行了讨论,事后编了一本论文集,议定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集于1986年  相似文献   
10.
建议加强专题个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在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年头.在这个新世纪,人们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就是经济全球化,而这个经济全球化,确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中华文化发展的趋向又是如何呢?当然,这一专题很有意义,但现在文化或文学研究有一种淡化或泛化的倾向.我认为,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文化,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一个学科,如果抛开研究对象,都说各学科一样的话,那就会随风倒伏,不可能有自己的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