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大猷  向恺然 《精武》2007,(8):44-47
他鸡啄。我须起凶棍入。剪他前手二尺之间。注:此条即是证明他弱我用强、他强我用弱之意。他鸡啄连起,向我中下部打来,故我棍须起得高,直走大门对准来棍劈下。经中主用剪,且须在他手前一尺之间者,因直起劈下,恐他换步穿我小门,则我棍反在他下也。然我用剪,他亦必换步穿我小门,或抽棍退回半步,待我打入。  相似文献   

2.
练胆先练眼     
史明 《精武》2006,(12):47-47
眼法是胆量的体现,在散手实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拳诀云“心为主帅眼为旗”、“手到眼不到,必是瞎胡闹”、“手去眼不去,必是偷来艺”,拳论曰“眼似闪电,要随手转,兼顾四方,以眼注眼”。由此看来,没有好的眼法,在实战中就辨别不清方向、远近、高低、阴阳、动静,就难以取胜,故练拳习技者,对眼法之练习,不可不注意。眼法分为正偏两种。正视必直,显而易夺;偏为睨视,凝而不眩。眼不但要明,而且要快,随手动而动,手到眼到,眼随手行,手随眼使。其具体习练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胡光锋 《精武》2006,(4):20-22
一、怎样出手引敌出手诀曰:“出手引手,见手使手,不见手不使手,见手必使手。见手不使手,必然要失手。”盖与敌交手时,要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不着不发,一着即发。秘诀曰:善用刚者如蜻蜓点水,一落即起。使掌要喷掌而出,使脚时亦如从口中出,喷脚而出,蹬踩敌大腿内侧,彼则失势。远用踢打,近用摔拿,故有诀曰:远了使上  相似文献   

4.
二水居士 《武当》2015,(4):23-24
掤字,一直困扰着历代太极拳学者。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第四章之《推手术八法释名云:“》掤,捧也。上承之意。膨也,如蓄气于皮球中,用力按之,则起,膨满不已,令力不得下落也。《诗·郑风》:抑释掤忌。杜预云:箭筒也。又通作冰。《左传·昭二十五年》:执冰而距。注:箭筒,盖可以取饮。又以手扶矢,亦曰掤。太极功,搭手诀  相似文献   

5.
五郎八卦棍     
杨一明 《精武》2005,(3):15-15
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到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叉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刨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6.
六字气诀疗法是一种由6种特殊的呼气法组成的自我保健疗法。每一种呼吸方法均有特定的吐字口型,可相应的调整某一脏腑的机能,从而有针对性的发挥驱邪安脏的作用。流传于世的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2种:其中一种是明朝《休龄要旨》“六字气诀”法1.嘘字诀:坐或立势,怒目瞪睛,作念“嘘”字口型(不出声,以下各诀同)吐气;以鼻吸气时眼睛微开,口轻闭。可对治肝脏热邪、目赤多泪等。2.咝字诀:立式,双手擎起,作念“咝”字口型吐气;吸气时手放下。可对治肺病、胸膈烦闷、痰阻上焦。3.呵字诀:两脚开立,两手十指交叉,举过头顶,作念“呵”字口型吐气;吸气时…  相似文献   

7.
杨一明 《精武》2005,(4):40-42
五郎八卦棍是南派武术中颇有名气的传统棍法。该棍法原是五台山的镇寺之宝。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并传出。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8.
出棍就打,见棍就使招是天启棍家所崇尚的战略思想。主张临敌时动在他人前,他欲动,我先动,他若动,我紧动。棍手遇敌要神足气锐,以勇为先,敢于碰硬摧坚,在精神胆气上慑服对方。但不尚以力相拼的死打硬碰,注重在自身功力的基础上善于相机应变,以  相似文献   

9.
杨一明 《精武》2005,(5):29-31
第二段:两仪棍法(即阴阳棍法) 上期载了《林世荣八卦棍法》中的一图棍法,现接开两仪棍法。这段棍法的行进路线仍以一前一后为主。其中内容著名的南派六点半棍法的大部分,即枪、拨、抽、钉、弹、滴水等等。  相似文献   

10.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11.
刘元生 《武当》2013,(2):19-21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拥、捋、挤、按、采、挒、肘、靠、进、  相似文献   

12.
注:以下将左边的人称为甲方,将右边的人称为乙方。一、鼠形1.乙方右拳直击甲方,甲方上左步侧身的同时,以左小臂向右拦截来手。2.甲方左手以鼠形手型向左叨对方大臂,使其向左上方抬起。3.甲方以双小臂及肘部  相似文献   

13.
俞大猷 《精武》2007,(7):19-21
自序猷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吾师虚舟赵先生,见而笑曰: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于是乎?猷退而思,思而学,学而又思,思而又学,乃知天下之理原于约者,未尝不散于繁。散于繁者,  相似文献   

14.
岳武 《武当》2012,(12):17-19
(接上期)四、动作要领1、吐纳方法(1)"抱圆守一"为功前调息动作。吸气的同时环抱双手呈阴阳子午诀,自然放于小腹前。然后自然呼吸,意守下丹田(通俗说法是肚脐眼下一寸三的区位)60秒钟为度。感受小腹部随呼吸一起一伏。也叫胎息动。(2)"朝山望月"整组动作要随呼吸的快慢节奏来调整动作的速度。一般地说,吸气舒缓;呼气速度相对  相似文献   

15.
王泰科 《武当》2012,(10):56-57
第一段锦:丹房八段锦,身端体松沉,冥心平稳坐,呼吸细长匀,慧剑插真土,两目内凝神,叩齿三十六,升降气归根。注:八段锦,是道家古老养身功法,属内丹系列,故称之谓丹房八段锦。练习此功前,须身心平稳、松沉,端坐、两目垂帘,内观鼻准。双手握子午八卦连环诀,自然平放在两腿间,心要冥定,神要内凝,然后开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七大进展阶梯——浅谈太极拳内功修炼的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晟 《武当》2005,(4):17-19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太极拳的程序,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进展阶梯:第一种,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种,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种,按照拳架(包括内功心法),拆手拆架,揉手的进展来进行。这三种一开始不能融合,但到最后,则必定都融进"阶及神明"、"无形无相"、"无我无为"的境界中。那么,太极拳修炼的程序都有哪些步骤?魏树人老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有七个不同层次的进展阶梯可供学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第五节吹(腑)字诀吹(CHUI)字诀的发音方法有多种,其作用基本相同,按照本人长期的练功实践与体会,在本文介绍腑(FU)发音方法。动作一:在预备式(图5-74、75)基础上,双手交叉,手心向上托于小腹,目视前下方(图5-76)。动作二:两手上捧于胸前(图5-77),掌心内旋(图5-78),翻掌手图  相似文献   

18.
顾留馨 《武当》2013,(3):14-17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  相似文献   

19.
第三节呼字诀动作一:在预备式(图5-33、34)的基础上,坐胯,两腿放松,成八字形。两臂缓缓抬起,成八字形,腋下放松,里面好象可塞进一个小皮球,两手心向下;自然松立,目视前下方(图5-35)。动作二:左臂不动,右臂缓缓抬起,手抬到与肩平时翻掌,手心向上,  相似文献   

20.
李国兴 《武当》2001,(5):49-51
面向北斗星盘膝而坐,右腿压在左腿上,右腿的小脚趾压在左腿的阴陵泉穴位上,左腿的大脚趾抵在右腿的足三里穴位上;挺胸收腹,头要端正。两手结成托丹式手诀,即右手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叉开,形成79度角,四指并拢平伸,掌心向上;左手中指抵住右手掌心的劳宫穴,右手无名指按定在左手的神门穴位上(古传记载为行间穴,实为隐传),结成双手叠合的托丹式手诀(图18)。闭上嘴唇,牙齿轻轻咬住舌尖,闭二目平视,呼吸要轻缓均匀平和,鼻吸鼻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