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重业务要求轻师德培养,对师德培养和师德考核流于形式等现象。如何建立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本文针对目前出现的诸多问题,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提出了兼顾统一性和地方性的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师德评价体系,为今后开展师德评价及奖惩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办学现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我国高校“全教结合”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对策,以促进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健康发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3.
崔峰 《体育世界》2014,(9):89-90
体教专业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校德智体全面教育的重要的环节。所以,高校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实力,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制定科学的体教专业培训方案。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体教专业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以高校体教专业的培训模式作为切入点,简要阐述高校体教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方案,希望为高校体教专业培训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师德水平的关键。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培训机制与体系,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汤际澜  郭权 《体育学刊》2024,(2):134-141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中外高校体教融合模式对我国高校体教融合发展困境和路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高校体教融合倡导方式和责任主体维度组成的高校体教融合模式比较框架之下,美国是体育经济产业驱动高校体教融合模式,欧洲高校体教融合模式有政府集中规制模式、政府辅助资助模式、体育联盟居中协调模式和自主协调模式,中国是政府规制多方协同的高校体教融合模式。当前我国高校体教融合模式存在强政府集中规制,弱社会促进环境;多职能部门行政管理,少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教育资源投入,低体育氛围建设;重学生准入资格,轻运动员个人成长等困境。我国高校体教融合应从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引领中国高校体教融合的社会需求;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提升中国高校体教融合的竞技水平;涵养高校体育文化,推动建设中国高校体教融合的友好环境;夯实高水平运动员全面成长理念,实现中国高校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包括:政治过硬、信念坚定;爱岗敬业、献身事业;勤奋钻研、严谨治学;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注重形象、寓德于教;公正廉洁,身正为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师德建设的途径:加强师德建设的领导,制订师德建设计划,奖惩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高校工会是我国工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从工会的职责与自身建设入手,探讨了工会组织对高校青年教师引导、和谐校园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四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教融合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强调体育回归教育本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力求释放体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并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已成为助力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导向体现为推进“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正确贯彻;推进“教会、勤练、常赛”有效落实;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体育人文内涵流失,育人环境有待改善;课程内容缺乏特色,专业特点有待凸显;竞赛体系不完善,覆盖面有待提升;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合理性有待提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缺乏系统培训,教学能力有待增强。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为构建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增强以体育人实效性;打造强特色体育品牌课程,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完善竞赛体系,激发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活力;构建多维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建立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过渡期培训体系,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体教结合”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竞技体育体制背景、结合方式以及法制保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中总结出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快我国高校“体教结合”的步伐,进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小伟 《体育教学》2011,(8):16-19,2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是教体结合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始,按照两部委的意图,教体结合就是要建立一个除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从那之后,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中小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了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标准,称以重复知识为主要特征、缺乏创新性的体育教师为后喻文化型体育教师,称以开放、不断创新、面向未来的体育教师为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纲要》的实施,需要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并对培养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湖北、河北、广东、山东、辽宁、上海等7省市的中学在职体育教师和临近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前体育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表现均欠佳,大部分知识得分率低于60%;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存在差异,"211工程"院校优于省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教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有其成才的基本规律。研究专家型体育教师有助于发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从而缩短从任教到成为专家体育教师的过程,有利于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目前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规律缺乏研究。文章从这方面进行探讨, 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蒋晓丽 《体育科技》2006,27(2):9-12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笔者阐明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论证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分析,并指出了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普遍认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现行体育教学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这种教育功能,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针对性教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武汉地区3所体育院系毕业班学生和7所普通大、中学校学生及专任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体育院系培养的部分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当前普通学校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并分析了造成这种人才“产销不对路”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提出了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从学生的选项、教师的评价、评分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之一。文章通过体育教学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形体上及身体素质上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却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脆弱部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落实,只是进行简单的说明而已。所以这就说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仅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联系,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有关系,是为了什么去教学生,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是每个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 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培养什么样的体育教师 ,把什么样的体育教师带进 2 1世纪 ,2 1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应具备那些素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为我国目前乃至进入 2 1世纪后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师应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挑战之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体育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认为体育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已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