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甘国芳 《学语文》2014,(1):74-75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内涵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现象。也有学者把它叫做“拟亲属称谓语”。这种称呼方式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交际双方多为偶尔相逢的陌生人,运用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示敬意。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看,我们一起探讨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内涵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现象。也有学者把它叫做"拟亲属称谓语"。这种称呼方式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交际双方多为偶尔相逢的陌生人,运用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湖北通城、湖南平江及江西修水三县的亲属称谓语,发现在鄂湘赣三界方言亲属称谓语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祖辈、父辈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上差异性较大,平辈、子辈与孙辈亲属称谓语差异较小。鄂湘赣三界方言具有不区分性别、内外有别、简化趋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亲属称谓不仅是词汇纽带,也是社会关系与文化传统的一面镜子。本文在调查与整理的基础上,对重庆巫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描写与归纳,综合其构词特点,概括其文化特征与内涵。同时,也对亲属称谓语在巫山方言中的历时演变稍作探究。  相似文献   

5.
亲属称谓是有血缘亲属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种称呼方式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而这种称呼现象也存在于缅甸语中。试图从缅甸语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的特点、原因等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叫做拟亲属称谓,也就是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该称谓方式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简要分析了汉、英亲属称谓及拟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拟亲属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确立家庭成员身份、疏通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却不尽相同。日本亲属称谓语折射出集体主义至上、亲疏关系分明的东方文化;英亲属称谓语体现出欧美文化里强调个人意识的面子观念。本文从语言特性、礼貌现象和面子观念入手,选取日语、英语两种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中亲属称谓语在父系和母系、血亲与姻亲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在日两者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背后东西方礼貌现象差异、日语中"亲疏观念"特殊体现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亲属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宋书》中的亲属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书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并把亲属称谓按父系、母系、夫系、妻系来分析,发现《宋书》的亲属称谓语含量丰富且多样化。它反映了中古汉语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过渡时期单音词复音词并存、主用单音词的特点,同时部分亲属称谓语还保留了上古汉语亲属称谓"小辈不分性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吴地亲属称谓语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作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背称多于面称、比较普遍的异名同指、主要采用双音节形式以及相对稳固性是昊地亲缘关系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吴文化的杂交型文化特点不无关系。吴地泛亲属称谓语可以分为纯表社会角色的和既表亲缘关系又表社会角色的两大类。泛亲属称谓语具有与亲缘关系称谓语迥然有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古代白话小说自唐代形成、宋代完善到明代繁荣,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作为明代世情小说集大成者,《金瓶梅》的语言口语化、俚俗化。本文通过检索北大语料库,分析《金瓶梅》中常出现的亲属称谓语,根据使用对象将其分为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和"非亲属"两类。用不相当的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时,存在使用更尊敬的亲属称谓语的趋向;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时,突出表现为主仆称谓父子化。《金瓶梅》亲属称谓语具有情感化、交际化的特点,同时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极度泛化,这反映了明代宗法制的社会影响及明代家庭的夫妻、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清末及民国期间,记载语助词的西北方志方言文献共有13种30条;从其对语气词的归类和讨论中可知,语气词包含的范围较广,至少可以对应于现今三种语法类别,即语气词、叹词、词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四川及相邻地区共2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四川方言亲属称谓进行归纳分析:一是与普通话对比,总结出语音、构词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二是从各个方言小片之间的对比看内部差异;三是与前代文献作对比,总结出一个世纪以来四川方言亲属称谓整体趋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科学地记录了大量方言字音,其中所记录的厦门方言字音为研究厦门方言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高氏所记录的厦门音共有17个声母、79个韵母和7个声调,基本反映了20世纪初厦门话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14.
《渡江书十五音》是一部珍贵的闽南方言韵书。其编排体例是先分韵,后分调,再依照声母“柳边求去治,波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的顺序排列。其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清代,它的音系性质反映的是闽南语漳州音。该韵书在保存字的本义上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暗合《说文解字》之处颇多。  相似文献   

15.
“大”称考     
在北方方言区里,“大”或“大大”曾经是一个普遍的亲属称谓。文章从音、义两方面来考察“大”称得名的原因,并以中原官话郑曹片长葛方言为参考点来预测“大”称在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毕节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其调形格局中高调多,低调少,是一个以高平、高降(包括高微降、全降)和低凹等调形共同组合而成的较为稳定的格局类型。毕节方言当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声调现象,包括作为非区别特征的假声和嘎裂声等,这是传统声调研究中没有发现的。毕节方言中阳平调和上声调这两个降调的调头等高,要通过其调尾才能区别开来,这说明声调调尾与声调调头一样也可以作为降调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地区方言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普通话都有一些差别。但丹江口的方言比较简单,与普通话的差别呈简单对应的状况,比较容易纠错,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规律。概括地说,丹江口人的语音问题有:声母,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韵母,没有后鼻韵母ing、eng;声调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和普通话的四声不一致。找到丹江口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学习普通话就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市市区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是 :1 语音系统 ,声母共有 2 2个 ,韵母共有 36个 ,儿化韵母2 4个 ,轻声读音引起韵母的变化 ;声调有阴、阳、上、去 4个单字调 ;连读变调多集中在前字阴平 ,其次是前字阳平。 2 内部差异明显 ,按有无入声字以及调值的不同分为东片和西片。 3 市区方言与北京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儿化韵母、调值上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阳方言与长沙方言同属于湘语长益片,但在古全浊声母演变方面,益阳方言却颇具特色。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根据声调、声母、韵母进行不同层级的演变,演变按照清化和弱化两种模式进行。这种演变方式使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同其他湘方言相比,显得更加复杂。本文讨论益阳方言古全浊声母的读音以及演变顺序,认为益阳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模式对研究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头"的释义与所举书证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并且在方言和传世文献中,有它的一些新义项。为准确把握其词义,应进行释义辨别和义项增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