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2.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3.
这堂课的磨砺与呈现,是我对《核舟记》的致敬,亦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次觅途. 一、人逢知己,奇巧辉映——我眼中的《核舟记》 言及《核舟记》,便不能忽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上演于初高中课堂的教学情景:一者,为了品味活灵活现的核舟人物,教师安排学生登台再现核舟内人物的行为活动,从所坐位置、动作神态,乃至言语内容等方面,细读文本,并给学生创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情境其乐融融;二者,高中教学《赤壁赋》,谈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对于“客”之谜,许多学生会以《核舟记》为证,自信作答曰:“客,鲁直、佛印也.”  相似文献   

4.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5.
《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著名的古文说明文之一。作者魏学洢细致地说明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精巧技艺。文章之所以写得好,不仅由于作者对核舟的细致观察与写作水平高超、而且还由于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富有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6.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7.
“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舟记》教学实录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相似文献   

8.
“核舟”究竟有多高多长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刘同中魏学的《核舟记》记下了核舟的尺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由于用“黍”作量词,现代汉语中已经绝迹,于是引出了不同的解释,而对这枚“核舟”的具体高度与长度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统编课本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9.
一、现代文(43分) 同学们学过古代名篇《核舟记》。下面的《新核舟记》也是一篇状物写人的作品。请认真阅读,联系旧课,理解新文,思考文章后面的题目,按要求作答。新核舟记吴强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轩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的了。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重点: 理解课文抓住特征,运用数字、比较、烘托,有层次、有重点地状物的方法。二、自学思考: 1、课文开头是:“明有奇巧人……”,你觉得这个开头有问题吗?为什么? 2、课文题为“核舟记”,可开头一节,写的却并不是“核舟”,而是写的“以径寸之木,为宫室……”,这算不算离题?为什么? 3、“核舟”上明明有苏、黄、佛印三人,可  相似文献   

11.
魏新磊 《当代学生》2016,(Z1):28-29
《核舟记》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几经改编,但这篇课文一直留存其中。经过几十年的多方解读,该文的资源似乎已经被挖掘殆尽。但经典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经典文章常读常新。《核舟记》虽然短小,但可挖的资源至少还有两点:一、说明顺序不少老师在讲解《核舟记》时,把该文当成一篇说明文。这没问题。但作为说明文,该文的说明顺序就不能被忽略。因为核舟上王叔远雕刻的内容丰富,没有适当的说明顺序,文章就  相似文献   

12.
据报载,稀世珍宝明代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看到这则消息,很是欣喜,因为这核舟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的晚年力作。特别是因为著名学者魏学氵伊文章《核舟记》的出名,更使之身价倍增。直到现在,不少人一提起《核舟记》,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几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区区一个小桃核,细致入微地雕刻了精妙绝伦的小舟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它,倒不仅仅是因为其雕功细腻精到,更主要…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说明文《核舟记》,记写我国古代果核微雕工艺品——明代桃核舟。文中记核舟外形尺寸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没有谈宽度。使用这篇具有保留  相似文献   

14.
核舟之谜已解江苏江都一中卞幼平《核舟记》所述核舟是明代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他的又一力作“苏东坡夜游赤壁”也在前年即已在浙江宁波被发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专家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艺...  相似文献   

15.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玩物长智     
我喜爱手工艺品,多年积累下来,收藏日渐丰盈。那些似乎注定只能作案几床头的小摆设,有时却也能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派上大用场。我有一只核舟。那核舟精致小巧,玲珑剔透,托掌把玩,真叫人爱不释手。核舟的大小及总体结构与魏学舟《核舟记》中所写的差不多,细观局部,却有些许不同。核舟的中舱分上下两层,各有窗四扇,都能开启,那  相似文献   

17.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生动地描述了由明代艺人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核舟。该核舟构思巧妙,雕技精湛,雕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所刻人物各具情态,十分传神,堪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19.
明朝“奇巧人”王叔远,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之上竟雕刻了一艘“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巧夺天工的小舟。核舟上有轩敞精致的篛篷船舱,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题名款识。正如《核舟记》中所云:“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些纷繁众多的项目,集于一只“曾不盈寸”的核舟之上,乃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  相似文献   

20.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