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教学过程】一、链接旧知,概括意义1.链接旧知,引出课题学习材料: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课时内容再现。师:三年级时,我们通过对一个物体或图形进行平均分,认识了分数;之后又把许多物体或许多图形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也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分数。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分数。  相似文献   

2.
<正>【题目】求出下面算式中的图形代表几。(1) 45+-38=32 (2) 86-(△+36)=20【分析与解】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搞懂算式的意思,明白图形在算式中作什么;然后根据算式的运算步骤和得数,推算出图形代表的数。第(1)个算式的运算是一步加一步减:先算45+,再用所得的“和”减去38,最后得32。可见: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转化策略”例2。【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一组:下列计算都有什么特点?生:分子是1,前一个分数是后一个分数的2倍。生:分子是1,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1/2。第二组:下列计算都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后回答问题。题画(宋)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注】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记载: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画本身的只有第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2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生活引入播放一段广告视频。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分数)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平均分东西时产生了分数。(板书:平均分)2.回顾旧知师:(出示教材图)三年级上册,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了分数;三年级下册,我们把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也得到了分数。你觉得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板书:分)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操作性练习:第11页“练习二”第5题,第27页“整理与练习”第12题。【学情简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课属于练习拓展。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搞清楚为什么变形后图形的周长未变而面积变小了,减少的面积到底是怎么变小的等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给予探索、交流的场域。  相似文献   

7.
<正>同学们,如果给你一组图形,其中只有一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特征不一样,你能迅速、准确地辨认出来吗?我们可以从这组图形的形状、位置、大小、方向等方面入手去观察,从而找到“与众不同”的图形。【例1】找出与其他四组不同的图形,在序号上画上“√”。  相似文献   

8.
正一、现场听课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教学片段如下。【片段一】1课件出示:一个图形的—是4一个正方形,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生迟疑了一会儿。【反思】原题在教材中并没有方格图,而执教教师把关联度不大的5×5方格图随同题干一起呈现,为问题提供了一个信息指向,对学生的直觉思  相似文献   

9.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究竟怎样才能落实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呢?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拟从几则教学案例的分析中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案例一】人教版第一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法1】师:小朋友,你能用我们刚刚认识的图形拼出你自己喜欢的画吗?(学生开始用信封袋里的图形拼图)师:你拼了什么?生:我拼了只小鸟。生:我拼了条鱼。生:我拼了房子。(师表扬)【教法2】师:小朋友,我们现在来玩个游戏,你们能画一个长方形吗?(生开始操作,上台展示)师:你们觉得是长方形吗?生:…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画“住宅示意图”,认识住宅的特点。2.列“建造工具单”,讲述建造过程。3.整理信息,作一场“科学微讲座”。【教学流程】一、认识蟋蟀,画住宅示意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蟋蟀吗?(1)出示图片,认识不同的蟋蟀。(2)你能指出蟋蟀各个部位的名称吗?学生指认蟋蟀各部位:蟋蟀这几个部位分别叫触须、前足、中足、后足、后腿、大颚、锯须。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周长的含义后,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玩”九宫格,加深对图形周长的理解。【课前准备】给每组准备9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一张边长3厘米的大正方形九宫格。【教学活动】活动一:取走1个小正方形,九宫格(大正方形)的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1.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在九宫格左上角取走1个小正方形(如图1),并提问:图形的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杨青 《小学教学设计》2024,(Z2):111-11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剪”出对称图形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彩纸,并向学生解释剪的方法用于探索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用剪的方法体验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已经剪好一个正方形,让我们一起来对折一下,看看是不是完全重合了?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70页。【教学流程】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呈现学生的数学思维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分数。(课件出示下面图形)这是两个月饼,涂色部分表示已经吃了的,请问一共吃了几个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写在练习纸上。(学生写分数,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 【教学过程】 一、七巧板拼图游戏。初步感知组合图形 师: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你们看它们分别像什么?  相似文献   

15.
【案例描述】一、唱“手”画“手”。引发兴趣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伸出你的双手,大声地对自己说:“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课前思考】《分一分(二)》是“数与运算”中分数初步认识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分数、巩固练习等环节,学生初步理解了以“个体”为单位“1”的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及简单分数的读写,体会分数是“数”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教学要以第一课时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对单位“1”的认知由“个体”拓展到“群体”,理解将群体“平均分”如何用分数表示。为更好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基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51页的“回顾与整理”,第51~53页的第1~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对“认识分数”单元有关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的含义,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4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周长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测量、计算和估计,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设计】一、复习周长的意义谈话:(出示图1)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周长,请你用手比画下面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  相似文献   

19.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0.
基地学校: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领衔名师:渠英 【思维导图】【名师箴言】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我们能见到许多熟悉的基本图形,感受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化,也发现“图形世界”是由基本图形构成的。可以利用基本图形的这些变化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渠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