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少林与太极》2014,(9):19-23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的关系一直是锻炼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领域中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变量分析、研究设计以及统计处理三个方法学层面对国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认为未来研究应当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的机制,即注重探索第三变量(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学效益问题国际上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围绕体育活动或锻炼对情绪效益、认知效益和自我概念的改善等三个方面进行的。如何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使体育锻炼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便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寻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导航中体育类刊物,选择了<体育科学>、<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并仔细查阅了近5年来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学方面的论文143篇.概述了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分类,分析与评价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指出锻炼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加强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注意锻炼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强调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创新,积极引用现代前沿学科的一些最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杰 《体育科技》2012,33(3):95-97,110
采用实验研究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为研究对象,借鉴心理学、训练学、教育学的理论对他们的锻炼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动机方向和强度具有可塑性,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塑造适宜的体育锻炼动机;在群众体育锻炼政策制定中也要考虑到群众体育锻炼动机问题;为群众体育锻炼引用心理学知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体重自我污名的双重属性出发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双刃剑影响及边界条件。方法:采用体重自我污名问卷、亲友锻炼鼓励问卷、锻炼价值认知量表、消极锻炼情绪量表和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对3 40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体重自我污名通过锻炼价值认知、消极锻炼情绪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2)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3)亲友锻炼鼓励负向调节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4)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和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体重自我污名显著促进锻炼价值认知的增强和消极锻炼情绪的削弱,进而驱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亲友锻炼鼓励在上述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为有效应对体重自我污名的双刃剑影响,应在巧妙运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积极应对和防范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第5-9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所收录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竞技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体育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的分布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近20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今后运动心理学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为提高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水平,促进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浙江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与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锻炼坚持性"用来描述人们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的特征,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是衡量体育锻炼能否产生良好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1,2].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内14所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人进行调查.从锻炼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现状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显示:①调查对象中,达到锻炼坚持性标准的有350人,占总调查对象的26.8%,其余的958人没有达到锻炼坚持性标准,占总调查对象的73.2%;②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已坚持锻炼的时间和锻炼坚持性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情况明显好于女生;③"锻炼场所不方便"、"学业压力大"、"不良从众心理"和"缺少专业人员指导"等四个因素是制约浙江省大学生锻炼坚持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体育锻炼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大量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从多方面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国家有关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锻炼方法、参加项目、锻炼时间、负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我国西部社会体育服务质量与体育锻炼意愿的关系,并分析锻炼价值、锻炼满意的中介作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重庆、贵州、陕西、云南等西部地区采集数据,运用LISR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我国西部社会体育服务质量与体育锻炼意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体育服务机构中体育锻炼者的体育感知服务质量高,往往会有较高的锻炼满意度,而高的锻炼满意度可激发体育锻炼者的意愿;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对锻炼价值、锻炼满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提出提高锻炼者意愿的建议:1)增强服务的显现性、及时性、安全性和针对性;2)提高体育锻炼者满意度;3)根据性别、年龄和收入的不同,提供有差别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 ,对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大专学生对体育锻炼抱有兴趣 ,锻炼的目的性较明确 ;体育课内外参加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 ;体育锻炼的活动量相对不足 ,锻炼的形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 ;兴趣、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是影响体育课内锻炼的主要因素 ,场地器材缺乏、余暇时间不足是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主要讨论以下4个问题:(1)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2)身体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3)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假设;(4)未来的研究方向。讨论上述问题旨在促进我国的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运动应激对免疫功能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运动应激、免疫功能和身心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了应激和运动应激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运动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实验、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06名大学女生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直接效应;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身体锻炼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比较显著。结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潘丽萍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98-100,111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关于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概念。在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的模型。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态度、价值观、认知作用于行为意向,最后提升身心健康满意感。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的投入到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心理健康是指人能从容地负担起繁重复杂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求情绪稳定,有较好的自我控制情绪和排除各种干扰的能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理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生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注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竞技运动心理、大众锻炼心理和体育教育心理3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3个领域:运动员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检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大众锻炼心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体育教育心理研究突出表现在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研究,应用性研究增多,对重要的基础理论探索更加深入.但在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心理建设功能领域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较多.运动心理学研究将主要围绕运动员心理训练、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运动员的运动认知和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高校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得以康复,使得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全体学生服务,我们对一部分抽样得到的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健身气功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健身气功对这些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这为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选择锻炼项目促进体质康复和对于健身气功在高校保健课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以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体质健康与心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智障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干预,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智障学生平衡、协调、核心力量等体质健康的发育,而且有利于促进智障学生注意能力、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社会性发展。提示未来研究可结合智障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加强智障学生体育干预,从而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目前较为有影响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以及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论述,并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