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肌肉等长收缩张力-长度性质测试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肌力、肌电信号传感技术和信号同步采集技术研制了肌肉等长收缩张力-长度性质测试仪,并详细说明了该测试仪的测试工作台和多通道同步采集测量电路的制作以及完整地介绍了该测试仪在教学中的应用。该测试仪为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实际操作平台,让学生能亲自动手验证肌肉力学性质和体验学习肌肉力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跖肌起于股骨外上髁,肌腱斜向内下行走,在跟腱内侧止于跟骨结节。跖肌肌腹短小,肌腱细而长,力量薄弱,是一条退化的肌肉,有协助小腿三头肌使足跖屈的作用。约93%的人有此肌肉,因它是退化的肌肉,是使踝关节跖屈的肌肉中最小的一个,因而其作用不大,但一旦拉伤,它的早期诊断与处理的正确与否对愈后非常重要。骤然跖屈踝关节,同时伸直膝关节,跖肌受到牵拉,即有可能发生断裂。例如网球运动员跳起扣球,跳高运动员用力蹬地起跳,都可能损伤跖肌腱。  相似文献   

3.
肌肉"超等长收缩"的生理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弹性能量的产生、储存以及再利用过程和中枢神经的反射性调节作用是肌肉"超等长收缩"具有既经济,效率又高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骨骼肌对大强度高心收缩练习产生适应的情况,选取了10名普通男大学生,以屈肘肌群为研究肌群,进行了为期4周的试验。结果表明:对照传统力量练习方法,在训练初期,大强度离心收缩负荷刺激可产生更明显的肌肉酸痛,肌肉功能下降也更显著;但经若干次刺激后,均可产生较好的适应、恢复与提高。本研究证明,可以系统地进行大强度肌肉离心收缩训练,但练习初期应适量、防伤。  相似文献   

5.
肌肉的力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知识,对肌肉的工作原理;单关节肌与多关节肌;肌肉所处的地位;向心收缩、等长收缩和离心收缩的比较;影响肌肉力量的几个因素等五个方面对肌肉的力学特性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取国家跆拳道队19名男性一级运动员做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蹬功率车30 min和蹬功率车30min后做PNF牵拉训练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案进行热身,训练结束后测试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力量-时间曲线以及肌电图的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PNF牵拉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力量-时间曲线参数、最大肌力时肌电电压的影响。结果显示:PNF牵拉训练不能促进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和力量-时间曲线参数的显著性下降,但股直肌的肌电电压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根据横桥模型,肌肉中的横桥分子对细纤丝的周期性作功导致肌肉收缩,研究了在一维情况下,肌肉等张收缩(即外界的负荷F是常量)时,其横桥分子间的两种协作行为。首先,假设了单个横桥分子在作功过程中的能量与时间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横桥分子间的两种协作行为:(1 )n0 个处于接触状态的横桥分子同步的工作,其作功过程与外界影响无关;(2 )n0 个处于接触状态的横桥分子同步的工作,但它们作功的频率正比于细纤丝在肌肉收缩中的速率V。计算了这两种假设情况下肌肉的外界负荷F与其收缩速率V的关系。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下,F V的关系曲线形状上类似于实验上得到的希尔曲线;在第二种情况下,肌肉收缩的速率V反比于外界负荷F。  相似文献   

8.
探究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下肢无氧功率与肌肉力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测量受试者下肢肌肉的最大无氧功率(PP)、平均无氧功率(AP)及无氧功率下降(PD)等值;利用纵跳计测量纵跳高度来反映下肢肌肉在短时间内的收缩力量.结果:(1)Wingate试验中,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绝对PP值、AP和PD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而男女生在相对PP、AP及PD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男生的平均纵跳高度为47.94±7.25,女生的平均值为31.34±6.74,且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经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纵跳高度与受试者PP(W·kg-1)、AP(W)、AP(W·kg-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24,P=0.000)、(r=0.0512,P=0.000)、(r=0.0592,P=0.000);而纵跳与PP(W)、PD(W)、PD(W·kg-1)相关性较小,则相关系数r<0.3.结论:(1)男生所测得的绝对无氧功率峰值、平均无氧功率和无氧功率下降率均显著高于女生.(2)体育专业男女生的平均纵跳高度没有明显差别.(3)纵跳高度与受试者PP(W·kg-1)、AP(W)、AP(W·kg-1)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屈肘肌群等张离心与向心收缩不同组合方案训练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从宏观方面对等张力量训练的合理方案进行研究,设计了5种力量训练方案,特别是安排有不同比重的单纯大强度肌肉离心收缩训练。研究结果表明:快速离心混合练法效果最全面(包括肌肉体积变化、等张力量、爆发力等方面),比传统等张力量训练和单纯等张离心力量训练更合理;建议在体疗康复、运动训练,尤其是对抗性力量项目中加以推广应用;提出了关于肌肉离心与向心收缩力量比值问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自制振动台为干预手段对下肢肌肉进行力量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研究交变负荷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影响.方法: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子跳远运动员10名,随机分为1)"交变负荷训练组"(Ⅰ组,n=5),振动刺激的频率为20~25 Hz,加速度为15~20m/s2;2)"传统力量训练组"(Ⅰ组,n=5),两组共接受8周训练,实验前后一周内利用Biodex对原地纵跳能力和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快速力量和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振动刺激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原地纵跳能力、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和快速力量,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交变负荷力量训练法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肌肉力量训练神经适应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力增加,神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是力量训练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从运动单位募集、放电、协调与同步,力量训练中枢适应等方面对肌肉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与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阐明其研究的现状。运动单位募集遵循尺寸原则,不同收缩方式募集控制策略不同;运动单位放电率的变化对肌肉力量产生影响,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运动单位同步与肌力的关系尚不明确,力量训练可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由于技术与方法的限制,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研究在不同振动波条件下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以33名大学男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方向振动波的条件下进行负重蹲实验。以三维影像与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系统采集跳深和负重蹲动作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以瑞士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在不同速度时向心、离心运动的肌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认为,振动波方向影响肌肉振动训练的效果。振动波方向与肌纤维纵轴之间趋向于垂直状态或形成较大角度时,振动波能够对肌肉产生较大的刺激。振动波与肌纤维的角度过小或成平行状态时,振动波对肌肉的刺激作用便相对较小。肌纤维受到与其呈大角度的振动波的作用时间越长,便越能对肌肉能力的增强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牵拉-缩短周期(SSC)作为一种重要的快速力量表现形式,在大部分运动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不同运动速度及负荷下SSC活动的力学特性,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太清楚。以19位快速力量项目运动员为试验对象,通过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研究在不同速度和不同负荷SSC练习中下肢肌肉活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慢速牵拉-缩短周期和快速牵拉缩短周期在最大反作用力值、蹬地时间、腾空时间等方面表现出很大不同(P<0.05);而且不同负荷快速牵拉-缩短周期活动时下肢肌肉力学特性之间又有着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不同强度的SSC活动中神经肌肉系统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应按照其不同的力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牵拉-缩短周期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静蹲训练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分别在30 s、45 s和60 s训练时间后即刻测试CMJ纵跳水平,并与未进行该实验前初始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在静蹲训练中施加振动干预后即刻下肢CMJ纵跳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就杠铃器械而言,传统的练习方式一般采用杠铃深蹲、半蹲或负杠轻跳等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但长期采用此方法,不但影响训练的效果,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对有一定力量素质的女运动员来说,采用“箭步抓举法”比传统的练习方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正常骨骼肌及损伤肌细胞内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与针刺离体肌模型,研究针刺对正常肌及损伤肌细胞内Ca、Na、Mg 等离子的即刻影响,发现针后正常骨骼肌胞浆Ca 显著上升、Na 趋于下降,肌浆网Ca 含量不变。而至针后10min,损伤肌胞浆Ca 已降至正常,Na 增加3倍以上,肌浆网Ca 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提高正常肌膜对Ca~(2+)的通透性及损伤肌对Na~+的通透性。这种通透性的变化有可能是改变细胞膜Na-Ca 交换从而调节胞浆Ca~(2+)含量的重要机制。对针刺后即刻肌肉力量,超微结构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氢离子浓度是人们研究运动性疲劳机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就近几年来有关酸中毒与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肌肉疲劳是指在进行肌肉收缩活动期间产生的做功能力下降现象,在运动过程中很常见,也是限制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肌肉疲劳产生生物标志物可以评估在运动期间肌肉的疲劳程度和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肌肉疲劳主要是由于能量物质耗尽,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反应激活等机制造成的。此外,还涉及了脱水、高氨血症、线粒体生物发生和遗传反应,文章通过梳理,把肌肉疲劳的生物标志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侵入式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肌肉功率输出测量、电生理测量、心脏功能测量和摄氧量等;另一类是侵入式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ATP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相关的生化指标。以期对以后运动疲劳的诊断和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电刺激对武术运动员下肢肌肉的影响,通过对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进行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肌肉力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同时对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进行电刺激对武术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肌肉力量影响较大,并为其在体育训练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外在表现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内在机制。方法:通过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对跑、蹦跳和单脚跳进行评价,用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时域分析的方法对完成动作时肌肉的积分肌电(Integrated EMG,IEMG)和时序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计算年龄组×不同肌肉对标准化iEMG的影响,年龄组×动作类型对标准化共收缩指数的影响,结果: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和下肢肌群iEMG值存在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单脚跳的差异性最为明显(P<0.05)。标准化iEMG值股直肌最大、胫骨前肌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作复杂程度的降低,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共收缩指数峰值越来越大。结论:TGMD-3作为幼儿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具有可行性,其中单脚跳可优先作为移动性动作技能定性评价指标,该动作下肢肌群iEMG值可作为定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幼儿在跑、蹦跳和单脚跳动作时,主要用力肌肉为股直肌和胫骨前肌。随着年龄增长,完成移动性动作时,iEMG值逐渐增大,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