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手段,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存废的争议从未停止。无论是留存论者,或是废止论者,均能提出各种论据,从而形成各家争鸣的论战。死刑最显著的进步是其执行方式,但无论何种执行方式,都显现出不人道的残酷性,以及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本文探讨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死刑制度,西方死刑废除观及其背景,分析我国死刑废除难以逾越的根本障碍,最终提出我国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所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最高人民法院将死刑复核权下放至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如今,最高人民法院主动推进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统一收回死刑核准权,为此,舆论一片叫好之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法院,这只是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它仅仅解决了死刑复核权由谁行使的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则更加任重而道远.本文在通过对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论证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应以公正与效率、保障人权和程序公正为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3.
死刑是刑罚中最严酷的刑种,颇受中外刑法学者的关注,有关死刑存废之争也尤为激烈.我国1997刑法规定了大量的死刑罪名,很多死刑罪名既有失公正性又缺乏效益性,限制死刑已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通过论述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死刑的实质性及形式性限制措施,并从强化死刑的角度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刑罚之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当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的素质以及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很多国家之中,死刑已经被取消了。即便是在那些依旧使用死刑的国家之中,该刑罚的应用范围也正在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毫无疑问,死刑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剥脱,因此必须要对其严格控制。从目前使用死刑刑罚的国家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使用了程度不同的救济程序,以此来对死刑的适用来进行严格限制。在我国,死刑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那么,死刑复核程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救济程序,无论是对于罪犯的保护还是对于死刑的限制全部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当然,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弊端,如果对此忽略不予以重视,那么不仅不能匡扶正义,而且也会使得死刑错判误判率增高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对这些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彻底解决,纠正所存在的缺陷,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意义都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5.
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案件被追诉人设置的一个特殊的救济程序,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了修改,使死刑复核程序呈现了诉讼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强制辩护制度的基础上,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构建强制辩护制度,以使辩护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死刑复核程序权利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贯彻少杀方针,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死刑复核权的下放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因此必须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即赋予被告人辩护权,实行公开审理,进行三审终审制改造.  相似文献   

7.
死刑案件诉讼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刑罚,是所有刑罚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在目前我国死刑仍被保留的情况下,通过刑事程序法对死刑予以控制是比较可行且改革成本较低的路径。慎重适用死刑并可能地减少适用死刑必须对死刑案件诉讼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自然状态”是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基础之上.霍布斯是性恶论者,洛克是性善论者,卢梭是性非善非恶论者,不同的人性论思想对其“自然状态”的哲学基础、表现形式、内容描述、逻辑走向四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使得死刑复核程序逐步规范和完善.但是,这一做法只是解决了核准权的归属问题,治标不治本,而要剔除存在于其中的顽疾只有确立开放性的诉讼程序--第三审,才能使死刑案件救济程序真正成为保障死刑正确适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目前已具备了构建三审终审制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理念基础,应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0.
限制死刑是废止死刑的必经之路。我国现阶段尚有保留死刑的必要性,但"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也是我国的基本死刑政策。在我国从限制死刑到废止死刑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从死刑观念、立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努力转变我国社会的死刑观念,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死刑观念;其次,在立法层面要大量削减死刑罪名、明确并提高死刑适用标准及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最后,从司法层面明确并统一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规范死刑量刑程序和排除干扰、独立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