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20,(5):434-439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检验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运动干预效果,以提出更佳的运动方案。方法对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及方法学检验。结果 1)运动干预对儿童移动动作(MD=3.57,p<0.001)与物体控制动作(MD=4.13,p<0.001)影响的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运动干预促进移动动作发展的整体效应结果(I2=69%,p<0.0001)相比,儿童年龄、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干预频率、干预周期以及文献质量亚组的异质性明显降低。3)与运动干预促进物体控制动作的整体效应结果(I2=97%,p<0.0001)相比,儿童年龄、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干预频率以及干预周期亚组的异质性降低。结论 1)早期的运动干预能有效改善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2)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移动动作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身体活动干预对物体控制动作的促进效果更佳。3)30~60min、12~24周的方案对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促进效果最显著;干预频率3~5次/周对儿童物体控制动作发展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2.
发育协调障碍(DC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问题,常见于儿童。DCD儿童具有显著的认知缺陷和不及同龄儿童的身体机能水平。当前对于DCD儿童的运动干预并没有明确的方案。通过介绍DCD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DCD儿童的认知特征和身体机能水平,展示当前常见的运动干预手段,并为运动干预研究提供建议,有助于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近十年内应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的国内外学龄前儿童运动干预后的基本动作技能(FMS),包括位移技能(LMS)和物体控制技能(OC)。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5日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的相关中英文文献,由2名作者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敏感性分析,采用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回归分析与发表偏倚,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干预组893例、对照组6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提高学龄前儿童位移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均具有显著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周期为5~15周、干预频率为2~3次/周、干预时间为20~50 min,采用结构化运动课程的干预效果良好。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总时间对学龄前儿童LMS具有负向影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随运动干预总时间的增加,干预效果降低。结论:运动干预对于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具有显著作用。建议后续研究对运动干预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评估,进一步探索有效运动干预的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执行功能测试方法、形式和特征,为未来的研究。并对检索到的文献中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和相关人生益处影响的研究进展做出综述。【方法】检索4个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时间为2021年12月。符合以下标准的研究有资格入选:实验研究设计:5-18岁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利用体力活动;使用基于表现的执行功能测试。抽取执行功能测试的报告、操作特点、实验设计的特点。【结果】纳入的研究(n=21),在纳入的21项研究中,采用了32项独特的认知测试。有11项研究(52.3%)采用了运动干预时间周期超过一周以上的纵向体育运动计划,另外10项(47.7%)则采用了一次性的且运动总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急性运动干预。60.0%的急性研究对被试的运动干预内容采取了单独进行的形式,而91.0%的纵向研究却采取了小组形式的运动干预。共报告了61项测试。81.0%的测试是通过计算机实施的;干预变量的为运动类型7项(33.3%),运动剂量14项(66.6%)。【结论】文章纳入研究对执行测试过程时间的控制是主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童身体活动严重不足,致使其动作发育迟缓,这种现象日益增多。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在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公共体育设备设施,加强对儿童动作发育的人文重视与环境营造。本文以动作发育迟缓儿童为实验对象,设计集“KDL幼儿运动课程、亲子运动嘉年华、动作发展成长空间”于一体,且幼儿园、家长、社区三方联动实施的运动干预方案,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计符合儿童动作发育规律的运动游戏,以此探讨运动游戏对儿童动作发育迟缓的改善效果。方法:对1名动作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纵向跟踪,结合课堂行为表现、运动打卡日志和家长访谈反馈等多种方式,了解其动作发育迟缓的关键症结,以其验证运动游戏缓解儿童发育迟缓的有效性。结论:(1)针对儿童动作发育迟缓的关键症结设计的运动游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童动作发育迟缓,促进其粗大肌肉动作和精细肌肉动作协调发展,尤其是移动技能、操控技能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对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效果。(2)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实施的运动游戏干预,协同“学校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6.
运动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筛查,对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40名高校女教师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实验,并以CMI量表和SCL-90量表检测、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通过8周的健美操锻炼,受试女教师CMI心身症状均值和SCL-90的测评得分均低于运动干预前,多数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健美操为手段的运动干预对心理及生理均具有较好的纠偏作用,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整体效果显著,尤其是对改善情绪效果明显。结论:运动干预是改善心理亚健康人群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早期及时实施有效的运动干预有助于加速其向心理健康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运动表现与其认知成熟度和社会人口学方面的关系,识别导致学龄前儿童低运动能力的基本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进而增强运动表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采用心理成熟度量表、儿童运动能力评估测试(MABC-2)和社会人口学数据表对424名3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运用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Friedma(Wilcoxon)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认知成熟度和低运动能力之间有显著的关联(OR=0.513,95%IC=[0.266–1.000]),表明高认知成熟度是低运动能力的一种保护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没有显示出对儿童运动表现的干预作用。结论:学龄前儿童的高认知成熟度是低运动能力的保护因素,而家庭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与学龄前儿童的运动表现和认知成熟度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设计兴趣导向性柔韧游戏并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了解兴趣导向性柔韧游戏对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区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兴趣导向性柔韧游戏实验班和对照班,受试者均为健康儿童且自愿参与本研究。设计兴趣导向性儿童柔韧游戏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为期九周、每周两次的运动干预,而对照班学生运动干预采用正常的静态或动态伸展练习。形态学测试指标有:身高、体重和体脂率,通过分别测试运动干预前后坐位体前屈、俯卧背伸及双手后勾等指标,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男女学生运动干预前后双手后勾、坐位体前屈及俯卧背伸等指标差异,了解兴趣导向性柔韧游戏对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干预的效果。结果:①运动干预后实验班男女生坐位体前屈、俯卧背伸、双手后勾与运动干预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运动干预后实验班坐位体前屈、俯卧背伸、双手后勾与对照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兴趣导向性柔韧游戏的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发展儿童柔韧性素质。  相似文献   

9.
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一种较新颖的训练方法,打破了原有的训练手段与格局,虽然在国内田径训练中大量引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提升。通过分析核心力量对田径训练的有利价值和意义,认为:有利于肌肉的神经控制和提升动作稳定性、有利于增加能量利用率提升运动能力、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的本体感受与调控能力。并结合田径训练方法与手段,按照等长与等张收缩的基本理念,将田径中核心力量训练分为:稳定性静力性动作练习、静力性四肢可控动作练习、动态动作下核心部位的非动态运动、动态运动下的运动员练习、动态运动时运动员的抗阻练习五大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等级、熟练程度与动作成分表现的现状,为儿童动作发展评估监测与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4省市的11 480名3~10岁儿童进行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对其发展等级、掌握程度以及动作成分表现等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比较。结果 (1)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出现发展迟缓现象;(2)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熟练度普遍低于60%;(3)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动作成分失败率偏高;(4)中国儿童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发展失衡。结论 (1)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熟练度水平明显偏低,并出现发展迟缓现象,这可能与身体活动水平不足潜在减少基本运动技能的习得机会有关;(2)中国儿童由于上下肢配合、肢体双侧协调以及肌肉骨骼发育薄弱,从而导致基本运动技能关键动作成分发育受阻,难以突破动作发展“熟练度障碍”的束缚;(3)中国儿童操控技能发展迟缓明显,导致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发展失衡,并成为影响个体青少年时期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运动行为态度量表》进行抽样调查,对150名高职生健康素养和运动行为态度进行测试分析评估,实施7周的运动干预,以实验对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运动干预与健康素养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运动干预对高职生健康素养的影响途径和力度.结果表明:(1)高职生健康素养整体偏低,有待提升.(2)高职生运动行为态度方面表现较为消极,良好的运动行为态度有助于提升健康素养.(3)运动干预能正向引导高职生健康素养行为,针对性运动干预的效果明显.(4)运动行为的各维度对健康素养影响的地位不一,运动行为自主程度越高,越可正向引导健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王卫国  宋建亚 《体育科研》2013,(5):81-83-87
儿童是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手段进行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育和发展。本文探索性地使用与提高注意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相关的游戏对儿童进行干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运动教育干预,实验组儿童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平衡性能力,协调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旨在比较核心动作经验教学与传统体育活动教学对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对促进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提供指导策略。方法通过教学实验法,将120名受试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动作教学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干预。结果 (1)动作教学干预后,实验组受试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总分、移动性技能得分、操作性技能得分较实验前测均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各年龄段单项动作技能得分都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较均衡。(2)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实验前测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测,实验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总体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操作性技能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以动作体系为依据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动作教学对促进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育教学;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在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索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基本动作发展情况,以Newell的约束模型(constraints model)为理论基础,为学前儿童设计发展适宜性的身体活动,并检验为期8周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的影响。方法:以山东省潍坊市某农村幼儿园学前儿童(n=109)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配到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55)。实验组儿童参与为期8周的动作技能发展课程,对照组儿童参与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一周内,采用TGMD-2对受试儿童进行测试。结果:1)研究中农村儿童的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的基线均显著低于TGMD-2的常模。2)经8周基本动作教学,实验组的后测GMQ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GMQ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87)。3)性别对教学干预无显著影响(P=0.703);实验组的后测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后测成绩(P<0.001)。结论:研究中农村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相对滞后,物体控制技能发展水平低下是主要来源;为期8周的基本动作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学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性地解决运动员身体弱链的薄弱环节,提高身体肌肉的协调配合和身体对动作的控制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方法对天津市蹦床队9名运动员进行运动模式评估,找出影响动作模式的薄弱环节,安排纠正性训练计划,改善身体弱链中的薄弱环节,纠正错误动作模式,提升动作质量。结果与结论通过8周的纠正性练习,运动员的动作得到明显改善,运动模式评估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模式明显减少,在最大力量及爆发力的表现中有所提升,爆发力表现更为显著。运动模式评估作为一个指导工具,能够发现身体的错误动作模式,通过相应的纠正性动作,改善身体弱链,对于提高身体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立定跳远教学进行干预,采用儿童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测试量表(以下简称TGMD-2量表)进行过程性测量,观察干预教学对儿童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的影响,寻求发展儿童下肢大肌肉群的有效途径。方法:1)干预前后使用TGMD-2量表对学生立定跳远动作进行评分,并测量远度,进行比较;2)对实验组立定跳远教学进行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结果:实验组立定跳远评分与远度测量显著提高;对照组评分显著下降,远度测量上升。结论:1)运动干预可以促进儿童立定跳远动作发展;2)儿童动作发展成熟之前可采用TGMD-2量表进行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查短期(15天)运动为主综合干预对学龄肥胖儿童自卑、自我意识及社交回避的影响,为制定少儿肥胖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运动为主,饮食控制、生活习惯塑造、心理和教育干预为辅的综合干预,对被试的相关心理指标进行干预前后比较。结果:干预后11名儿童的自敬自卑感水平显著提升(P<0.05);17名儿童在自我意识所有因子干预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只是在幸福与满足感因子存在临界显著性差异(P=0.052),干预后幸福与满足感水平低于干预前幸福满足感水平;11名儿童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因子干预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总分、社会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却表现出一致性的下降趋势。结论:对学龄肥胖儿童施加短期运动为主综合干预的心理效应是复杂的,要积极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行为调控、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以便有效监控综合干预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模式的搏击操运动与同等剂量的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模式的跑步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比较分析,评价搏击操运动作为一种HIIT模式对肥胖男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有效性。【方法】以30名肥胖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体重为匹配变量分为2组,MICT组和HIIT组,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MICT组每周进行6天,每天32min跑步运动,运动强度为60-75%HRpeak。HIIT组每周进行6天,每天4次4min的搏击操运动,间歇期为2min的完全休息,每天运动时间为16min。运动强度为85-95%HRpeak。研究指标包括体重、BMI、WHR,脂肪质量、FMI、BF%、肌肉质量和LMI。【结果】(1)与干预前相比,MICT组和HIIT组肥胖男大学生干预后体重(p<0.01,p<0.01)、BMI(p<0.01,p<0.01)、WHR(p<0.01,p<0.01)、脂肪质量(p<0.01,p<0.01)、BF%(p<0.01,p<0.01)、FMI(p<0.01,p<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8名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游泳运动学院的一级游泳运动员进行陆上瑞士球核心训练和水中瑞士球核心训练,探讨水中瑞士球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和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8周陆上和水中瑞士球训练均能显著提高优秀游泳运动员躯干力量、背肌耐力和身体平衡性,改善运动员陆上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进而改善游泳运动员力量传导的效率,促进躯干和上下肢之间力量的有效转移,提升打腿和划手的效果,提高50 m自由泳运动表现;两种训练对运动员柔韧性和功能性表现无显著影响;水中瑞士球训练对各测试的提升幅度和RPE强度上均高于陆上瑞士球训练,且水中瑞士球训练手段可以更有效提高游泳运动员的50 m自由泳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形成并发展多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期.运用美国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二版(TGMD-2)对我国山东省济南市随机抽取的1 046名3~10岁的儿童(平均6.6±2.07岁)进行测试,将结果与美国常模进行对比,同时结合香港和巴西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济南市3~10岁儿童的移动和控制物体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且移动能力的发展要好于物体控制能力的发展;位移动作中,跑、立定跳远、侧滑步和跨跳的表现较好,而单脚跳表现相对较差;物体控制动作中,踢球动作表现较好,原地拍球和上手投球的表现较差;位移动作技能发展整体上要好于美国儿童,只是达到优秀水平的儿童较少;物体控制动作发展水平达到优秀的极少,大部分处于平均及以下的水平,发展出现迟缓的儿童达到了62.33%;整体上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优秀的太少(0.9%),处于平均水平的儿童相对较多(58.59%),而发展滞后(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的人数也相对较多(38.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