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中国四川西部一个崇拜火的民族.这里的彝族人口计150多万,他们居住在6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神奇传说的土地上,至今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祖祖辈辈崇火、尚火、恋火,认为火是生命的起点,火也是生命的终点.他们是火的民族,火的子孙.  相似文献   

2.
彝族,火的民族,火的子孙。崇火,尚火,恋火的彝族先民认为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结。居住在四川西部6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的150多万彝族人民,至今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省,彝族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典型的拜火民族,可以说,火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随着历史的积淀,彝族有着深厚的火文化,基于此,本文以云南彝族为研究对象,对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弥勒县西一乡的红万村,是一座彝族的分支阿细人聚居的村落。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在诸多的崇拜、祭祀活动中,他们对火神的祭祀最为隆重。红万村的阿细人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完整与原  相似文献   

5.
图腾形成于原始时期,种类丰富,不同的图腾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虎被喻为百兽之王,是强壮和权利的象征,因此虎被彝族奉为圣物、奉为祖先。彝族人将老虎作为民族图腾起源于最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认识,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意识,并通过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不断生成自然崇拜。这种崇拜的形式表现在彝族将虎图腾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服饰设计中,形成图腾崇拜背后深厚的文化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6.
彝族自古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的彝族婚俗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分别对彝族婚配和恋爱、定亲和结婚礼仪进行分析。在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彝族的民族习性、信仰文化,同时也应该努力倡导一种文明合理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火有神性、灵性,具有某种神秘性和权威性,人们不仅敬畏它、祭祀它、崇奉它;同时,还借其神力驱除一切邪恶,助猎、助耕、助医、助战,火传承着历史、演绎着文化。  相似文献   

8.
彝族插花节     
彝族有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其中尤以“火把节”最为盛大,“插花节”最有情趣。如果说“火把节”是火的节日,那么,每月农历二月初八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山上举行的“插花节”,便是彝家人用火红的马樱花纪念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的节日。相传很久以前,昙花山上有一个残暴荒的土官,盖了一座“天仙园”,谎称仙女下凡,欺骗山民们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去伺候“仙女”,实际是供土官玩乐,许多彝族姑娘惨死在这个土官的乐园里。二月初八这一天,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咪依噜(汉话叫马樱花)为了拯救“天仙园”受辱的姐妹,毅然只身闯进“天仙园”,利用土官  相似文献   

9.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理是我国惟一的白族自治州。在2.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33万白、汉、彝、回等13个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1/3。大理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秦朝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统一的国家版图,汉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唐宋时期以洱海为中心崛起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相延515年,大理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古城和巍山县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文化灿烂。以白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受中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2,(6):11-11
金毅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撰文指出,民族节日存在于一定的人们共同体中,在一年之中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而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在民族节日期间,民族文化表现得最具体、最充分、最集中。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内容的有机整合。民族节日文化之所以还广泛地存在着,是因为它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经济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时看来,民族节日文化大致还在以下九个方面发挥作用:民族凝聚功能、人际调节功能、心里制衡功能、生产导向功能、文娱体育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商品纽带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日民族中崇火信仰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各自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具有象征家族、家庭生活延续与中断,以及通过火使物与物之间相互联结或分离等文化内涵,显示了火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巫术性。本文试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探讨崇火信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8,(4):23-23
向云驹在200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第15版撰文指出,民间文艺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是亟待激活的民族文化资源。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  相似文献   

14.
石林大糯黑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实践经验中发展成独具特色的"石头寨",堪称云南彝族地区的民族民居建筑中少数民族石板建筑的标本。作为特色旅游村寨,糯黑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景观文化特色,对其他民族地区开发传统旅游村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百苗图》是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八寨理苗同知陈浩所作,原书名为《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是记录明清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概况的民族志著作。《百苗图》以彝族作为全书开头,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贵州彝族的分布概况、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及民风民俗,是了解明清贵州彝族社会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西南端与越南接壤处,有一块古老神奇的红土地,一条汹涌澎湃的红色大河自西北向东南在哀牢丛山之间奔波。红河州这片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哈尼族、苗族、傣族等。10多种民族300多万人口。其中有能歌善舞的彝族。“假如没有改革开放,阿细人的彝家乐舞不可能走出哀牢大山!”一个纯粹由山寨农民组成的  相似文献   

17.
王嘉宸 《文化学刊》2023,(9):169-172
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是鄂温克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也是鄂温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鄂温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逐渐转变为对图腾的信仰,并对图腾进行了神圣化、艺术化处理。图腾不仅是鄂温克民族最原始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是最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化符号。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以生活为基础,在艺术中融入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在鄂温克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予了鄂温克人生命和生活,在与自然不断磨合中自然也赋予了鄂温克人美的本质,而图腾艺术则是用原始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这种本质表现出来。因此,图腾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海洋文化:一个亟需重视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海洋大国“,蓝色国土”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兼容性和探索性的显著特点,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商贸思想、培育民族探索精神、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海洋文化的历程。海洋文化蕴…  相似文献   

19.
王贺 《文化学刊》2023,(5):52-55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孕育的近现代时期的革命文化是新时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今我们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铁美 《职业圈》2014,(6):113-113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群众文化又是文化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一伟大决策为我国文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满了油”、吃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