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梼杌闲评》是一部以魏忠贤为题材的历史小说。着重描写了其祸国殃民的罪恶一生,因此一般研究者都将它归入"时事小说"一类。它继承了时事小说"求实"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的世情笔法,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梼杌闲评》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初小说发展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明清两朝时事小说兴起的原因,指出时事小说虽然艺术性不高,但作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兴起并随着不同历史条件发展、消亡的小说类型,它与当时变幻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环境密切相关,体现出文人士大夫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文学传统、社会时局、思想空间和传播载体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时事小说的兴盛。  相似文献   

3.
明清点蓝首饰和"新艺术运动"珐琅首饰在装饰题材上有很大的差异。明清首饰的装饰题材多属日常流行的吉祥造型与图案,而"新艺术运动"首饰则多取材自然物象。在表现动机上,明清首饰多着眼于物象的吉祥寓意或象征,而"新艺术运动"设计多立足于表现题材的线条和形姿之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重意"与"重形",寄托祈祝意愿与表现审美情趣的不同。这种差别包含着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两种不同时空的深厚渊源,体现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尚和文化传统,值得我们认真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吴越文化在明清时期已达到鼎盛,而此时小说创作也是硕果累累。明清小说的作者多来自吴越地区,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多取材于吴越地区,明清小说中蕴涵了丰富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也推动了吴越文化的发展。探讨吴越文化与明清小说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小说家和翻译家。除了中篇小说,他还率先在报纸上尝试多种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利用横截面式微型小说开发民智,改造国民性。他在小说题材与叙事方式方面进行大胆开拓和创新,为新文学提供了精神养料,尤其是独特的“冷血体”叙事风格,对鲁迅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着重分析其侠客小说、时事讽刺小说、侦探小说、短篇寓言小说、中篇滑稽小说的特色,以此昭示陈冷在清末民初小说界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时事剧是以现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它具有时效性、轰动性、真实性等艺术特点,是明清之际动荡社会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7.
晚明清初的才子佳人文学发展史中,中篇传奇已逐渐消歇,才子佳人戏曲走向兴盛。才子佳人戏曲不但影响了才子佳人题材的话本小说,更是才子佳人章回小说的主要母体。从戏曲到小说,才子佳人文学模式在晚明清初进行了跨体裁的承袭。这种承袭的发生,有戏曲模式业已成熟、小说内在发展的需要、市场的刺激、作者的自身条件等多重原因。这次承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戏曲影响小说的一大例证。  相似文献   

8.
"人情小说"可细分为"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三种类型,而世情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主流,以描摹世态人情见长,其最重要特征劝世性其实就是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世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繁荣、晚清的短暂中兴和现当代的再度兴盛的演变过程,现当代的高雅小说可看作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不断升级版,凸显了世情小说永恒的活力与魅力。世情小说不愧为小说大家族的中流砥柱,大力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明清时事小说的概念,其概念内涵包括名称确定、事件结束与作品问世的时间差、作品出现的独特年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大"传奇"分别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和明清时期的传奇戏剧。为什么唐代小说不直称小说而要称传奇呢?这得从"小说"这个概念的发展演化说起。"小说"一词最先出现在《庄子·外物篇》里:"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1.
明清情欲美学是明清小说的思想基础,明清小学是情欲美学的审美体现。明清小说主题的批判性与悲剧感的深化,审美地表现了封建体制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激化。  相似文献   

12.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3.
明清长篇小说中,有不少涉及到法制问题。尽管有的小说不是纯粹的法制小说,但法制探索是其主题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法制文学中,有许多重大而深刻的法制主题,如平等主题、警世主题、复仇主题、冤屈主题等,有的作品则集多个法制主题于一身,形成多元建构的特征。深入研究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法制问题及其表现艺术,对于探索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历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两种小说形式——神魔小说与侠义小说,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逐渐在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的互动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部分著名的神魔小说、侠义小说为例,展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分析这种互动影响的成因以及其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承宋元讲史平话而来,是我国长篇白话小说最早出现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问世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其开山奠基之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贯穿了整个明代,曾一度成了长篇白话小说的代称,直到清中叶乾隆、嘉庆年间才逐步走向衰落。历史演义小说的衍变分为五个时期:开辟方向的示范期、萧条沉寂期、重新起步与复苏期、繁荣因革期和走向衰落期。  相似文献   

16.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杭州商人形象以及他们呈现出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区域人文印记,这些既是对前代历史凝聚的杭州文化和精神的承接,同时又为当代杭州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杭州商人形象的存在、社会来源、典型性格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是多角度、多样化的,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很多小说都融会了诸种八股要素。小说作者讲论儒家经典实属平常,他们频繁、大段地讲论经书,常常针对朱熹《集注》讨论句意,甚至直接将八股术语纳入小说当中,有意借鉴八股要素的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小说作品中詈词的使用达到了泛滥的程度,《醒世姻缘传》尤甚。本文从詈词使用的频率与特点、詈词使用者的身份、骂詈双方关系的广泛性、詈词使用的场合四个方面考察《醒世姻缘传》詈词使用的具体状况,以说明该书在明清时期詈词滥用大潮中所具有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作者十分熟悉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转作小说时很难摆脱原有的束缚。小说作者将八股文骈丽的语言以及引用书经的用语方式应用到小说写作中,形成了"以时文为小说"的八股笔法,尤以语言风格最为显著,这使得明清小说的语言被雅化了,并具有鲜明的八股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