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应该由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职后提高三个阶段组成,注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衔接性、连贯性,使职前培养成为职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职后培训成为职前培养的发展和继续,同时注重职后培训各个层次间的衔接性。分析研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中存在的差距,提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养成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因此,应在学校专业教育、校外实践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三个维度构建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养成教育理念下贯穿全学程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发展,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但培训开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新入职专业教师的培训需求却不得而知。文章以上海市为例,通过设计调研量表,对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和培训评价五要素进行了现状和需求的实证调查。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案的革新路向。  相似文献   

4.
入职培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需要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职后提高一体化。而在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本拟从我国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我们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继续教育密切相关。厘清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定义、内容、方式,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经费不足、观念落后、培训难度大、培训方式不灵活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更新教育观念、制定教育规划、培训形式多元化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提供了基本依据,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需要深刻领会和理解教师专业标准,积极推进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实行培养培训一体化,全面系统地重新定位、系统设计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满足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职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作为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应从技能型人才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不同阶段帮助其数字化转型。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形成期对应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前培养,维护期对应入职培训,消耗期对应职后培训,报废期对应老年教育。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各阶段数字化转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境。职前培养与数字技术未有效融合、入职培训数字化流于形式、职后培训缺乏规范性以及老年群体对数字化学习存在偏见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落地和成效发挥。因此,需完善职前教育数字化体系、搭建入职培训数字化平台、更新职后培训平台功能、多元并举承办数字老年教育,以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宝庆 《教育探索》2006,(8):123-124
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入职锻炼、职后培训三个方面。教师职后培训主要指学历合格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或学历未达标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也称之为“继续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的集中反映。因此教师职后培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调整现行的培训机构,并着力提高培训效率。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引进人才以迅速充实教师队伍,如何保证他们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入职培训是必经之路。但目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保障培训质量。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一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入职培训体系;二是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着眼其能力提高;三是要建立培训过程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入职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普遍存在高等教育理念薄弱、教学能力不足、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为帮助新入职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认同与转变,尽快适应岗位职责要求,应及时对新教师开展入职培训,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全国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要技能课担任者的舞蹈教师,如何加强职后培训,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成为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职前培养的特殊性,提出了当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职后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而新教师入职教百是教师教育连续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新教师入职行走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最为困难的时期,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最需要支持和引领,以使教师渐行渐近成熟。  相似文献   

13.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高师院校和高职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教育理念,以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科学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职后培训与评价机制,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由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三大系统构成。学术性、教育性和职业性是培养的素质要求。文章对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三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并且思考建立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宏观监控,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教师教育管理;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保证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进修的教师教育培养过程的一体化;立足国情,建立灵活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调以中小学为基地,加强实践化和校本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教师教育办学保障,是我国教师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性不够,根源就在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性不足。研究者在反思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中进行自我研究,折射出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存在职前培养重学历、轻资格;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重培养、轻培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面对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首先,应加强教师教育者的资格教育,严把“入口关”;其次,开放专业发展路径,加强专业开发;最后,重视教师教育者伦理规范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何燕 《内蒙古教育》2003,(12):1-1,19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它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教育是我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源和结构复杂,教师教育存在职前教育先天不足、入职教育培训不够、职后更新教育缺乏等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现状,文章提出现阶段高职教师教育应实施分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标准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青锋 《考试周刊》2012,(63):23-24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职前的培训,而且需要职后的继续教育。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创建一种属于学校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入职教育是连接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教育的桥梁,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中间环节。美国佐治亚州将教师入职指导作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其2012年的教师入职指导指南全面介绍了入职指导的角色和职责、领导和组织结构、目标、指导、持续的评估、专业学习和项目评估等。对我国教师在入职指导方案制定、支持体系建设、评估的完善以及导师指导的相关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