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所谓解题后的再思考是指解完题目后对整个解题思维过程以及操作过程的深入思考,即反思。反思是知识应用的同化阶段,是数学理论知识的迁移和解题思维过程的再现,旨在通过这种思维过程的再现,深抠该题的数学基本原理或解题方法是在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策略指导下得到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作用,总结应用规律与技巧,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反思是数学思维过程的辩证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同时也酝酿了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是思维的深入持续发展,是学生创造的开始;再者反思是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  相似文献   

2.
所谓解题后的再思考是指解完题目后对整个解题思维过程以及操作过程的深入思考,即反思.反思是知识应用的同化阶段,是数学理论知识的迁移和解题思维过程的再现,旨在通过这种思维过程的再现,深抠该题的数学基本原理或解题方法是在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策略指导下得到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作用,总结应用规律与技巧,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反思是数学思维过程的辩证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同时也酝酿了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是思维的深入持续发展,是学生创造的开始;再者反思是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孙波 《林区教学》2014,(9):89-91
解题后对解题过程、解题结果等进行有效反思,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积极有效的手段。一要注重解题后反思环节教学,二要注重学生自觉反思习惯培养,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反思。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解题过程与结果正确性;反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反思解答完备性;反思一题多变;反思一题多解;反思多题一解,反思与其他相关题的联系、引申、推广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69):51-52
解题后反思是指在解决了一道数学题后,对解题过程的深入认识和方法的再次强化过程.目的是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解题结果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细化思维过程,找出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从而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有些学生做过题之后,万事大吉,针对这种现象我提出解题后总结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解题后总结,反思解题结果,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总结解题方法,优化解题思路;反思解题过程,整合知识,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只有学生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才能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6.
裴东初 《物理教学探讨》2007,22(7):20-21,26
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物理问题后,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暴露物理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出新的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习题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跳出题海,需要有一个解题后的反思,反思解题思维过程,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解题能力的灵活性和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数学习题后,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暴露思维过程,找出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但是如果仅仅是强调解题的数量,则极易走进题海.如何把学生从题海中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解题反思的方式及作用,即解题反思,探求运用知识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解题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解题反思,探求问题所含知识的系统性;解题反思,探求知识整合,创设新问;解题反思,探求规律,形成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就通过引导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作一些探讨,以飨读者。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问题后,对解决的过程再一次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和创新,是通过对问题的特征,解题的思路、途径、过程,题目的结论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暴露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让学生做完题经常进行下列反思:这道  相似文献   

11.
(一)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必经之路,但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注意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数学的复习效率?本人总结多年的备考经验,认为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至关重要.解题反思是指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那么,解题后该反思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解题反思是对整个解题活动深层次的思考,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后,还应该更深一步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命题的目的,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探讨解题过程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合理、严谨;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巧妙,有无其他解法;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能否进一步推广。反思解题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反思解题结果,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反思解题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解多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14.
区潜 《中学文科》2009,(11):4-5
反思是学生对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可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指导学生从基础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2.指导学生从方法、思想的高度进行回顾总结;3.指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4.指导学生重新剖析问题的本质;5.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6.指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有很多同学在解完题后,感到任务完成了,就高高兴兴地合上了作业本.如果这样学生将失去做这道题目本来应该得到的更多、更宝贵的东西.无异于“进宝山而空返”.那么解题后学生还应做些什么呢?又应该如何进行?其实我们应回过头来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自觉地吸取营养,作为示范.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反思习惯,这需要我们来进行引导.特别上课时讲例题时,教师本身应作解题后的反思,并逐渐过渡到上课和课后要求学生反思.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本人对上课时如何进行解题后反思从三个方面作了总结:一是进行各方面总结;二是追求解法的优化:三是善于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在解题后若能自我评价解题思路,探讨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那一定能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和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一、指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不同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解题方法.做完题不是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题目的类型,挖掘其中的内涵,提高解题能力.例1 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解法1(直接法)第一步(除去甲、乙)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要审清题意、制定解题计划、完善解题目标外,解题后的反思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解题反思,是指解决了数学问题后,通过对解题计划、解题过程、解题实质的反思,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一、培养良好积极的反思习惯学生解题时的很多错误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而导致的,也有因为解答时漏掉某个条件而丢分。因而,解题后对解题时思路的回顾和思考,对思维过程的再审核,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学生加强反思习惯的培养,应运用典型例题结合课堂分析给以指导。例题分析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解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  相似文献   

19.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解题训练与反省(或反思)认知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迁移效果.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给出了解答数学问题的4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对解题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深化和提高,通过反思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前三阶段更为重要.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解完一道题之后,就觉得万事大吉,接着再寻找其他的题来解.波利亚曾指出:“即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在得到了题目的解答,并将整个论证简洁地写下来之后,就会合上书,去找别的事做”…….”事实上,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是优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题意理解、解题方法解题过程和解题规律的反思,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给学生解题后反思的方法,培养反思习惯,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化理解,而且对训练思维、促进知识能力相互转化具有特殊功效。积极反思,能促进学生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