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相似文献   

2.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3.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全文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畅达,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大凡读过<核舟记>的人,无不为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工艺所折服,无不为作者富有情趣、充满想象的语言所感染.但长期以来,人教版教材在选编此文时,一直省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和"嘻,技亦灵怪矣哉"中间的一段内容:  相似文献   

4.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5.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核舟之谜已解江苏江都一中卞幼平《核舟记》所述核舟是明代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他的又一力作“苏东坡夜游赤壁”也在前年即已在浙江宁波被发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专家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艺...  相似文献   

7.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说明文《核舟记》,记写我国古代果核微雕工艺品——明代桃核舟。文中记核舟外形尺寸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没有谈宽度。使用这篇具有保留  相似文献   

8.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9.
魏新磊 《当代学生》2016,(Z1):28-29
《核舟记》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几经改编,但这篇课文一直留存其中。经过几十年的多方解读,该文的资源似乎已经被挖掘殆尽。但经典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经典文章常读常新。《核舟记》虽然短小,但可挖的资源至少还有两点:一、说明顺序不少老师在讲解《核舟记》时,把该文当成一篇说明文。这没问题。但作为说明文,该文的说明顺序就不能被忽略。因为核舟上王叔远雕刻的内容丰富,没有适当的说明顺序,文章就  相似文献   

10.
(一) 在教读《核舟记》时,笔者觉得对"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的解释似有斟酌的必要.查阅近年来不同版本的教参资料,其解说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12.
学习的本质是体验.王荣老师创设了乐学、活学的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中国工艺品的精巧.观照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需求.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语文的魅力.但我认为,<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中的精品,文学味十足,而王老师较多关注"写了什么",而对文本"怎么写的"却关注不够.如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人手.感受文言说明文的情景和形象.  相似文献   

13.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14.
《核舟记》教学教改体会@李丹珍$湖北省葛洲坝西陵中学  相似文献   

15.
“核舟”究竟有多高多长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刘同中魏学的《核舟记》记下了核舟的尺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由于用“黍”作量词,现代汉语中已经绝迹,于是引出了不同的解释,而对这枚“核舟”的具体高度与长度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统编课本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16.
《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散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核舟”。教学本文,完全可以趣味盎然.让学生陶醉,乐不思“归”:  相似文献   

17.
《核舟记》是一篇记物的文章,但它与那些记叙风景、建筑物的记物文章不同,它描写的对象是雕刻艺术品核舟。好的艺术品总有它独特的构思、鲜明的主题。记述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把它的外部形态描写一番,不能反映它内在的艺术构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描写再生动,也不能算是好文章。《核舟记》的作者却非常成功地把核舟的艺术构思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著名的古文说明文之一。作者魏学洢细致地说明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精巧技艺。文章之所以写得好,不仅由于作者对核舟的细致观察与写作水平高超、而且还由于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富有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9.
《核舟记》注释商榷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核舟记》的注释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人教社《古代散文选》注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中间较高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将"轩敞"注为"高...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